上海私人博物馆经营堪忧

要成为博物馆,必须有独立馆舍,并且对外开放,房租就成一个很大负担大多私人博物馆收藏的都是传统文化藏品,而学校缺少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都不感兴趣。

公立博物馆每年得到政府很多拨款,还不用上税,私立博物馆全部靠自己筹资,税收照缴,一进一出就相差甚多。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散布在上海角落里的种种私人博物馆却无心庆祝,它们仍在为生存挣扎。它们都面临着昂贵的房租,不停迁徙;它们常常“墙内开花墙外香”;它们眼巴巴地等着政府的支援。

成本高难盈利

寻访私人博物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多数私人博物馆在114查号系统均无登记。

东华陶瓷博物馆则是连电话号码都无法查到,记者循着原来的地址找去,却被大厦管理员告知,博物馆搬走了两年多,不知去向,连文物管理委员会处都打听不到消息。成立之初轰轰烈烈,号称国内最大私人陶瓷博物馆的“东华”,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

上海博物馆纪念馆管理处副处长周丽中告诉记者,其实上海真正的私人博物馆很少,只有不到10家,大多数只能称之为“私人收藏馆”,因为要成为博物馆,必须有独立馆舍,并且对外开放。

而这不到10家的私人博物馆,“大多数经营有问题,成本高,无法盈利。”

被房价困扰的还有刘达临的性文化博物馆,在南京东路那时候虽然有企业赞助,但仍由于高房租而月月亏空。2001年,刘达临不得不将博物馆搬至武定路,装修就花了40多万,一开始租了上下两层,每月房租要5万多元,半年后难以维持,只好将楼下退掉,但每月也要3万多元。

在最困难的时候,同里向性文化博物馆抛出了橄榄枝。可是博物馆在同里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同里景区的联票是25元,博物馆并不包括在内,要另收20元门票,很多人便不愿去了。而且通常当游客将联票上的景点逛遍时,同里便已经被暮色笼罩,再没有时间进博物馆参观。外加同里气候潮湿,据介绍,许多展品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很难维护。该博物馆正与同里方面协商,要求装一些防潮设施。

以商养文

一般来说,私人博物馆若不依靠其他产业的资金补给,是很难存活的。以壶具博物馆为例,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以商养文的方针,而且馆主许四海本人就是知名的陶瓷艺术家,对茶道也颇有研究,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多数私人博物馆只是展览,并没有产业,像拄着拐杖走路。我比人家多一样,就是手艺,我是两条腿走路,自然稳些。”许四海颇有些自豪地说。另一方面,博物馆为壶、茶产业增加了文化含量,扩大了影响,有助于生意的发展。

虽然是两条腿走路,这些产业也只能使博物馆勉强为继。博物馆现在每天的客流量少则几个人,多则几百,票价从免费到10元不等。客流不大的主要原因是老百姓大多处于温饱阶段,还没有上升到文化享受,而且学校缺少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都不感兴趣。现在的客流以中老年为主,日本、韩国游客也较多。

据许四海介绍,博物馆的运营成本每个月需要20万,门票收入少之又少。“以商养文也都是逼出来的,不这样博物馆要倒。”

与此同时,性文化博物馆也开始探索以商养文的道路了。一方面,他们接受了黄浦江观光隧道的邀请,取一部分展品在那里开办了性文化性教育展,房租全免,但是门票收入的70%归观光隧道所有。观光隧道客流量大,虽然门票仅10元,还是为博物馆缓解了一些压力。观光隧道也能够吸引更多游客驻足,这一合作基本达到双赢。

另一方面,博物馆开发了一些旅游纪念品,如展品的复制品,并开设了卖品部,希望从中盈利,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现在的情况良好,基本上能够达到收支平衡,并偿还一些旧的债务。

需要政府支持

许四海是盐城人,上世纪50年代到上海当兵,60年代转业,正是在当兵的时候,他迷上了壶具。1984年,他开始学习制壶手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外名利双收。他就想用赚来的钱开家博物馆,圆自己追求文化、推广文化的梦。

国外私人博物馆业发达,是因为政策有利,企业若投资私人博物馆就可免税,所以会有许多企业乐此不疲地为博物馆出资。而我国没有这种政策,企业无利可图,很少愿意投资。

许四海说,现在是博物馆成立十多年来最困难的阶段,规模大了,风险也大。“我们苦苦支撑着,在等政策、要政策。”他呼吁政府认识到私人博物馆的文化意义,出台新政策,支持私博的发展。公立博物馆每年得到政府很多拨款,还不用上税,私立博物馆全部靠自己筹资,税收照缴,一进一出就相差甚多。他希望私博能进入文化产业“五纳入”,希望政府能给文化企业单位免税,特别对购置文物免税。

私人博物馆各有各的价值,弥补了公立收藏的空缺。而博物馆的数量,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里,博物馆的数量和丰富藏品是他们骄傲的资本,伦敦和维也纳的博物馆数量超过100个,巴黎和东京超过200个,纽约更多,达到2000个,连发展中国家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也有80多个。上海既以国际大都市为发展目标,趋势亦是如此,但差距在,尚需多方面努力。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