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画梅数九

关于冬至的饮食,北京似乎流行着两个说法,一是“冬至馄饨夏至面”,一是“冬至饺子夏至面”。馄饨和饺子虽各有各的典故,都是薄薄的面皮包上肉馅,相差的不过是形态,说起来也算是近亲。
我们家的冬至节,吃饭是比较随意的,有时候饺子馄饨任选一项,有时候,是把每个人了解到的各地冬至食谱都提出来,大家公推一个喜欢的,由它来客串。有一年冬至,隔壁的黑哥来借电钻,看见我家正在吃红豆糯米饭,一桌子饭菜汤水里唯独没有馄饨,很有一点不解:“今儿是冬至啊!你们怎么没吃馄饨?” 我笑说我家今年的冬至,过的是“江南水乡版”,他“啧啧”地连嘬牙花子,很有点不以为然,跟我说起要吃馄饨的种种典故,各个版本之间转述得并不完整,所以有点模棱两可:“还有一说是祭祖……具体的,我也搞不清。”他如此严格恪守,了解得却不甚分明,被我见缝插针地一细问,像个孩子一样急得红头涨脸,可爱得很。
说笑完了我跟他说,逗乐归逗乐,其实我对过冬至节吃馄饨,是相当拥护的。抛开那些源远流长的传说姑且不论,单说馄饨的便捷美味,在天寒地冻的冬日里就很讨巧。旧时的冬至是“冬节大过年”,现在的都市里,却是连半天假都不放的。上了一天班的主妇们披星戴月地赶回家,没时间,也没精力再来一场煎炒烹炸的庖厨大战,拿出事先预备好的皮和馅儿捏几只馄饨,倒真是上上之选——滚汤里飘飘洒洒地煮了,热气腾腾地上桌,咬一口,精薄的面皮里露出的馅,嫩粉的虾仁,金黄的鸡蛋碎,团在淡棕色的肉末里,点缀着星星点点翠绿的韭菜,看上去柳绿花红、赏心悦目,吃起来爽滑味美、水润丰盈,一路的风寒驱赶散尽,唇齿间却还留着隐隐的余香,拍拍肚皮,伸个懒腰,再或粗放或温婉地打一个小饱嗝儿……那叫一个舒坦!
说到老北京的冬至习俗,我们总是听得多而见得少:皇帝祭天、百姓拜祖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隆重和热闹,仿佛只成了书上记载的繁荣,都市人生活节奏紧张,怕是没有多少这样的闲情逸致了。可是有一个“画九”的“熬冬”游戏,我却十分喜欢和向往——在冬至这天画上一枝素梅,花开九朵,每朵九瓣,之后每天给花瓣着色,一天涂一瓣,等这九九八十一瓣梅花全都涂上了色彩,数九寒冬也就到了头,风和日暖的春天就到了。如果这幅素梅图是挂在一个女子的房间,由她在每天早上梳妆时蘸一点胭脂轻轻点染,那便是传说中的“晓妆染梅”,这梅花因为添了佳人的韵致和胭脂的香气,更加旖旎动人。
我算不得佳人,早上也没有胭脂,可也还是画了一张挂在窗前的墙上,每天晚上临睡前用彩笔描上一瓣,心里有一点淡淡的惆怅,也有一点安然——梅花红一瓣,冬季便少了一天,这样画来算去的,干冷、乏味的数九寒天里便好像有了个盼头,有意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