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过年 冬至的传说与过节习俗

广府俗谚云:“冬至大过年”。又曰:“肥冬瘦年”。即过冬比过年还要丰盛。

冬至节那天,广东不少地方都有祭拜祖先的习俗,除各家各户具备酒肉三牲、果品、汤圆祭拜外,还有在宗桐祭祖的,祭祖由宗族统一举办,往往是举行一些杀猪宰牛,演戏酬神等,追念先祖的仪式,如宣读族谱,讲述家史之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冬至大过年在广东并不是一个口号

一般家庭亦蒸糕,做粒粑、汤圆等,并杀鸡杀鸭,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庆祝一番。冬节所食汤圆是咸的,以沙葛、猪肉、虾米作馅,配以鸡汤,粤西地区则以一张菜叶把汤圆包裹着,叫做“菜包”。过去广府人还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习惯,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成双蝶食如流,冬至鱼生绝胜秋。” 但因食鱼生不合卫生,后改为“打边炉”(火锅)还有开锅狗肉,也是在冬节前后食的。另外,人们喜在冬至日制作“干姜”,叫做“冬姜”,大补命门之火;而又不燥热;还喜欢在冬至前舂粉,叫做“冬前粉”,以备过年制作年糕之用,据说“冬前粉”不会变质。

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子,是北半球一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所以冬至日又是预卜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时机。星相学家多于是日夜观天象,云不但可测气象,还可卜人问祸。俗谚云:“冬干年湿。”即冬至那天下雨,春节必晴明;冬至晴明,春节会有阴雨。又云:“冬在初,冷唔多;冬在尾、卖了黄牛来置被。” “冬至头,卖开锦被置黄牛;冬至中,十个牛栏九个空;冬至尾,卖开黄牛置锦被。” “冬至落雨,牛羊冻死。”所以民间特别重视冬至。是日拜祭之后晚餐美酒佳肴,合家饱餐一顿,欢庆如年。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 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 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 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澳门“做冬”

“冬至大过年,家家食汤圆。先生不放假,学生唔俾钱”——澳门民谣

澳门,人们在冬至日一般要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所以红街市旁边烧腊店的生意明显较平日好,有烧腊店和鸡档负责人对记者说,冬至有不少人买烧鸡、烧肉等应节食品拜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冬至大过年的来由

五邑民间把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为四大节,又说:“冬至大过年”。冬至节比不上春节、端午、中秋那般热闹,气氛是安祥肃穆的。 冬至习俗,最重要的 是祭祀祖先。各家各户均杀鸡宰鸭,准备酒肉、果品、糍糕、汤圆,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然后合家吃一顿丰盛的晚宴,以庆团圆,贺丰收。

>冬至祭祀祖先,汤圆 是必不可少的。秋收过后,新糯上场,家家户户早已舂好糯米粉,便做起汤圆来了。汤圆有多种,一般以糯米粉为皮,红糖块作馅,叫糖心汤圆;也有把炒熟的芝 麻、花生搅碎与砂糖拌匀作馅的,叫芝麻汤圆;有将湿糯米粉搓圆压扁,以浓浓的姜糖水煮之,谓之糖包汤圆,又叫“糖不甩”;还有一种是咸汤圆,不包馅,以猪 肉、虾米、萝卜崐丝、芥菜丝滚汤煮之。拜祭祖先后,家人围桌共食汤圆,取合家团圆之意。除合家共食外,还要分赠邻舍,共庆丰收。有首民谣唱道:“十一月, 云冬至,家家户户煮圆糍,扛(捧)碗婆婆共隔(邻)篱,唔扛大姐一肚气。”虽然冬至汤圆家家有,仍需互相馈赠,以示相敬睦邻。秋收之后,冬至到来,又要为 明年的生计作准备了。农民生活,此时外驰内张,从生产生活的安排和经济开支这个角度上说,确是“冬至大过年”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冬至日的民俗说法

冬至,也是一年里黑夜风头最健、白天最式微的日子。处于阳气的最低谷,小霜不由吟哦起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伟大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其实,迈过今日,白天的时光将渐渐回升,这是吉兆。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冬至,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现世的人们,或许不能相信,一个普普通通的冬至,怎能与新年相提并论,而且还是“大过年”的说法。这个有史为证,唬不了人。冬至又称“冬节”、“贺冬”、“亚岁”等,从起的名字里,就能看出当时的人们对冬至是包含深情与推崇的。此外,早在周朝,便有冬至“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记载。汉朝时的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例行放假。直至明清时代,冬至节有“肥冬瘦年”之说。

冬至沾边的民谚极多。像我们浙地流传甚广的“阴过冬至晴过年”,说的是冬至与春节期间的天气是对立的,你晴我雨,你雨我晴。“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这句话挺妙的,难道冬至在月份中所处的位置,也能决定人间冷暖?

气象专家表示,这些民谚是千百年来老百姓根据概率推测出的结果,有其准确性,但我们更要记住“天有不测风雨”这句话,冬至的确是一个重要日子,但想仅凭它就想窥尽天机,这事,真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