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境尴尬 荆棘载途

自从上世纪末,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建成并面向公众开放,继而又掀起了兴办民办博物馆的风潮之后,到目前我国已经有约千家私立博物馆正式开放。13年过去了。这13年里,中国私立博物馆在困难中寂寞坚守,在探索中蹒跚前行。可是,这并没有使民办博物馆事业得到大的改善。

民营博物馆兴起之初,也曾被许多人看好。不仅仅因为它们可以“使我国博物馆的门类更加齐全,空白得以填补,和国家投资的大型博物馆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博物馆体系”,也由于人们期待民营博物馆以其灵活的市场化运营机制给国有博物馆带来一定的压力,迫使它们加快改革步伐,尽量办出更多更好的展览。

然而事与愿违,很多私立博物馆大张旗鼓地开张,等到那一时的热闹退却了,便犹如昙花一现,迅速地零落了。博物馆前门庭冷落,绝大多数现在仍在艰难地维持着。如今观复博物馆借马未都之名刚刚做到“不赔钱”,而古陶文明博物馆则“藏”在一间地下室里,继续维持。许多馆主都感叹,虽然成立的初衷是为传承中华文化,但每天维持正常开馆需要的花费则不是光有理想就可以实现的。在资金背后,还有身份、政策等一系列的模糊与缺失。

一 资金短缺

很多私立博物馆馆长表示,开博物馆需要大量的资金消耗,才能保证博物馆的正常运作。这个问题,在私立博物馆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少私博主人在建馆之初,设想是以门票为收入,实现“以馆养馆”。但事实证明,这条路基本行不通。门票收入与博物馆的正常运作所消耗的资金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作为“非营利机构”,私人博物馆不能营利,就只能以企业为依托,这就使得一些博物馆完全依附于企业,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并不曾在自身经营管理上多下功夫,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二 身份模糊

“身份是最大障碍,我曾多次呼吁。”马未都说,观复博物馆曾经也是北京市编制在册的民营事业单位,“但4年后,我们被踢出来了。”从诞生到现在,私立博物馆仍没有统一的身份界定。管理部门先后几易其名:“私立”、“私人”、“民办”、“非政府办”、“民间”、“民营”,文化部新出台《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则称之为“非国有”。

2004年,民办博物馆的注册单位改为民政局,其性质被定为“民办非企业”。这样的定性,对民办博物馆来说不够科学,在外国很多国家,对博物馆的定性则为非营利组织或社会公益机构。身份的模糊,让很多办馆者不敢放开手脚,因为没有明确的身份定位,一些设想和计划都无从实施,从而制约了民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三 法律法规缺失

民办博物馆事业已经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博物馆法》却“犹抱琵琶”迟迟不肯露面,不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民办博物馆准入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随着私立博物馆数量的增多,很容易造成系统内部的混乱,同样也不符合博物馆社会化的总体趋势。

此外,随着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私立博物馆将如何面对?身为“非营利机构”却要缴纳巨额的场地租用费以及相关税款,政府方面尚未出台相关的政策对私博鼓励和支持等等问题都在困扰着私立博物馆的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关注文化事业,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明证。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私立博物馆事业这十三载的寂寞苦旅,能否等来一片明媚的艳阳?致力于私博事业的人们在守望着。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