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博物馆,试图穿越历史的窄门

“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2005年,当一位台湾青年把这句与家人低语似的告白,悄悄传遍了大陆的时候,我们这才发现,有一缕叫做“时间”的光芒,正意想不到地穿越一扇扇历史的窄门,进入公众的视野。

在李俊明的书里,记录的是他在伦敦众多博物馆中的感悟,包括与那些古老器物的心灵对话;而我们要说的,是中国的博物馆,尤其是那些曾游离于公众视野之外的、中国人的私立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主人,曾经或多或少被一团“神秘的”“地下的”,让普通人捉摸不定的光环包围着。如今,他们浮出水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大多是一些肩负着历史文化责任感的个体收藏者。他们凭借着一腔热爱,孜孜不倦地奋斗多年,终于在我们的共和国取得了“私立”的合法身份……

以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知道,中国是一个“以史立国”的文明古国;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风云赅九州,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未曾被时间之手掐断的古老文明。中国有“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然而,至少在一百多年以前,我们没有收藏自己历史器物的习惯,没有一座能见证历史真相的博物馆。

所以,所谓的历史,绝大多数是由史官们在宫廷之中施展“春秋刀法”,用无辜的文字撰写而成的“正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不正是对我们洋洋大观的历史典册最好的注脚吗?真正的历史,只存在于那些乡野民间的声音里;只存在于史书纸页的背面、墨迹之间的空白。

所以,所谓的收藏,在中国过去的全部意义,只是士大夫们借之吟咏的高雅趣味、皇族与豪门手上的稀奇赏玩。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里,收藏变成了古董,知识变成了鉴赏,智慧变成了风月,历史变成了玩物。

直到1868年,一位叫韩伯禄的法国神父来到了上海,建立了徐家汇博物院,这才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座博物馆的帷幕。这座后来以“震旦博物院”闻名于世的教会博物馆,虽然当时只是在教堂内的空屋中,储藏了历年搜集所得的动植物标本,并不公开展览,但它以其现代博物馆的功能与理念,成为了中国名副其实的最早的博物馆。1883年,徐家汇博物院在教堂附近特建了专用的收藏馆舍,并且按照现代公共博物馆的方式:每日午后准人参观,不取游资,亦无入场券,入门后即有人招待导观。

无须多说,历史存在于人的心灵。在这篇短文里详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博物馆史是不恰当的。我们只想对这个患上了健忘症的时代说:请尊重历史,请尊重历史的遗物,请尊重为我们保存了这些遗物的人。

大道无言,恰恰是无言的震撼。如果说历史真的存在于人心的话,那么,没有被那一扇扇窄门里的光亮开启,我们心灵中的历史,将永陷黑暗之中。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