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天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 / 台双垣

我第一次看到喻红的《天梯》是在09年初,当时心中一怔,颇觉讶异——。

因为此前的一段时间(大约07、08年间)看到的是喻红画在树脂笔记本上面或者里面的人像、画在精细软织物上面的体操女孩,再往前,是她的塑料玩具、自由市场、农村妇女以及《目击成长》系列,若再往前便是记忆中的“靠红砖墙的玻璃”、“绿色牛仔女郎”等跨越20多年的印象了。80年代中间我给官方媒体干活的时候采访过喻红的展览,后来在中央美院陈列馆操持《闻一多生平画展》时也看过她的一些别的画,所以,《天梯》让我为之一震。

就是在09年初,我对几个可以聊的朋友谈过《天梯》,简单明白地说,《天梯》之于喻红的意义远大于《天梯》之于中国油画的意义,虽然《天梯》是当然该载入史册的。

《天梯》给我的震撼发生在目击的第一时间,与其说目击《天梯》,更恰切的感觉应该是被《天梯》击中—— 从形式到内容。

我至今并没有看到过《天梯》的原作,只是依照印刷品和电子文件在我的空间想象力所能及的直觉里来感受《天梯》的雷人的场。那种多画幅的组合尤其是垒砌排序的组合形式,当六米乘以六米的金黄色面积矗立当面你不以为撞见了金字塔么?!金字塔是什么,坟冢。虽然有关于胡弗金字塔等乃与地外天体的联络站之说,但是人们更多的共识是古埃及法老的墓穴,坟墓当然关联着死亡。然而,死亡的另一说叫做升天、上天堂。

那么,天梯不是上天去的、通向死亡的途径么。既然关乎死亡、描绘现实的人走在通向死亡的途中,它当然是探讨人生的主题,这话题大了。

《天梯》没有叙述生、没有描绘死,掐头去尾地铺陈着活人的状态,除了一个逆向坐定吸烟的老头儿之外,俱是顺势向上的年轻人。《天梯》是耐得住读的,无论探讨人生还是关照现实生活的层面。因而去年初的当时,我便认定会有这篇东西要写。

读《天梯》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它的宏观架构坚实硬朗地奠定了它的“大块头”模型,斩钉截铁地不容置疑。同时,充满隐喻的群像中的每个个体的形态表象又承载着各自耐人寻味的妙处和构成群像的个体作用:身着汉服的青年不面向“后”就无法被辨识,向“后”则意味着“反动”,与倒数第二的戏装男孩形成对照而后者是艺术、是向前向上的;天梯无疑是虚拟的,它可能有多重的象征性,仕途、财运、健康或者姻缘,它本身虽然笔直,但在空间透视上被处理成了偏转的角度,于是它危机四伏;倒是那“出局”的新娘“飘”得安详,那吸烟的老头儿坐得自在;女人在玩、男人很累;膀爷和鸟说话、小姑娘以电脑为伴……

喻红的受教育背景自然是逃不掉现实主义创作思维的——她属于那一代,但是她能早早地脱颖而出直到成就《天梯》这等大作,则是她尊重传统并挣脱羁绊的证明。几乎每个画画的人都知道,创新已经被前人差不多干完了,而旧有的“标准”又再而三地被否定被颠覆。我相信喻红不比谁看的画少,也不比谁听得议论少,所以,《天梯》证明了她的选择。还有她的“天字号”穹顶画系列——

囿于版面所限和发稿在即,《天梯》可能深入的话题还远没有说开,在本刊采访喻红的提纲里我加上了“平凡与伟大”的问题(被悬在那里了),搁笔之前我想说,《天梯》已经接近某种境界了,向喻红致敬!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