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科学》古城守望者——罗哲文

主持人:人活着一辈子总得有个念想儿,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人物,他一辈子都有个特殊的念想儿,是什么呢?我们先看看他这一生中的几段剪影:

1954年初,他刚三十出头,他几乎天天拿着一台相机,来到北海团城拍照片、画图,他究竟是在干什么?

1962年,他已经年近四十,在这一年里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每天都风尘仆仆赶到卢沟桥,一遍又一遍地数狮子。都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他为什么要跟这个歇后语较起了真儿?

1976年,他已经五十出头,有一段时间他对一个东西产生了兴趣:那就是位于北沙滩的北大红楼维修工地上的废旧砖头!他想要用这些旧砖头做什么呢?

您看出来这位老人特殊的念想儿是什么了吗?没看出来没关系,下面我们接着给您介绍!您瞧,他来了!

惊奇榜单:罗哲文

年 龄:85岁

身 份:古建筑专家

上榜理由:多才内秀真君子,一生守望护古城!

别看这老爷子外表普通,可在我国的文物界,那可是“国宝级”人物了。他师从一代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学习古代建筑研究,曾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现为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曾经参与编写《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让中国的珍贵文物免于战火;他曾经参与我国国徽的设计;他一生万里奔波,为保护长城、修复长城而呼吁,他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人”;他推动、参与了我国申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工作,有媒体称他是“文物保护神”!

主持人:看到这里,观众心里可能还是有疑惑,这位文物保护大师一生的事迹无数,为什么我们要说他团城拍照片、卢沟桥数狮子、红楼下捡砖头呢?他心中的念想儿究竟又是什么呢?要把这事儿说明白,我们还是先从两个人说起,这两个人就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

1940年的冬天,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招生广告,引起了罗哲文的注意。

可罗哲文没想到,这次他面试时要面对的人可不是一般人。他叫梁思成,在建筑界可谓一代宗师,也是专门研究古代建筑的中国营造学社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谁也没想到,罗哲文的一个小小的天赋,硬是让这位建筑大师立刻拍板,将他收为门下弟子。

这次录取,让罗哲文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在营造社里,罗哲文从学徒开始干起,跟着老师们到处测量古建筑、绘图、整理测量数据和资料。最让他难忘的,是梁思成细致的教导。

在这里,罗哲文还遇到了另一位让他终身受益的老师——林徽因。

提起林徽因,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被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是诗人、作家,而且还是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可她让罗哲文学摄影,并不仅仅为了培养他的艺术修养!起初,罗哲文还真捉摸不透,可是时间一长,他就发现摄影的作用了,如今不管走到哪,他都要带上这么一个宝贝!

拍照片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从一段往事说起。1953年,为了改善北京城内的东西交通,一些人主张拆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以便把马路修直。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相继被拆除。与此同时,北海公园南面,有一个叫做团城的古建筑,也是岌岌可危。

眼看团城保不住了,得赶紧想辙,把它留下来啊。于是,罗哲文拿起相机,拿起测绘笔,日复一日地到团城拍照、测绘。

为了保住团城,罗哲文多次找梁思成商量对策。梁思成更是心急如焚,最后,梁思成面见周恩来总理,终于由总理亲自拍板,决定将中南海围墙南移,让马路稍一转弯,把北京这一重要史迹和文物保存了下来。您瞧,这就是罗老当时拍的团城照片,在罗老这里,我们还看到了无数珍贵的照片……

罗老走遍大江南北,用坏了二十多部相机,也记录了很多珍贵的文物照片。如今,他还有个响当当的称号:“中国文物摄影第一人”!

主持人:罗老拍照、测绘,都是为了文物调查、保存资料,可他为什么还要去卢沟桥数狮子呢,他最终数出了卢沟桥有多少狮子呢?

要说起卢沟桥,咱北京人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卢沟桥上的石狮到底有多少?长久以来,不知有多少人,花了多少功夫,但从没有统计出一个准数儿。可有个人偏偏就不信这邪,非要把它给摸清。

可是这些眼花缭乱的狮子该怎么数呢?罗老爷子想了个法子——编号。

罗哲文跑了整整一个月,自己都不知道数了多少遍,终于揭开了谜底——卢沟桥的狮子有485个:栏杆望柱头上大狮子281个,小狮子198个,桥东顶端栏杆大狮子2个,桥西华表顶上狮子4个,共计485只。

主持人:有人说了,罗老爷子为什么就要较这个真呢?这是因为搞文物保护必须要调查细致,数据准确。罗老一生著述颇多,对咱们国家的文物家底摸得那叫清楚,靠的就是这种较真儿的精神。不过搞文物保护工作,光调查还不行,遇到文物损坏了怎么办?1976年,有一座重要的建筑物就赶上了这事儿。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到邻近的北京,已有六十年历史的原北京大学红楼出现墙体裂缝的现象,虽没有严重的垮塌,但维修的工作刻不容缓。

维护红楼的重任交到了罗哲文身上。罗哲文与专家组经过反复讨论后,最终决定“采用剪力墙与水平桁架加固的原则”。

加固工作眼看就要完成了,可是墙面已经千疮百孔!用水泥补?就像打补丁,不好看;用砖?旧墙新砖也不好看!怎么办呢?罗老就一天到晚泡在工地,干嘛?和工人聊天,找灵感啊。

白与罗交插采访:最后还是在现场操作的工人提出,从螺栓打出的是哪个砖,就用哪块砖,将其研碎,将螺栓、垫板范围内,补抹的水泥沙浆上再抹砖末灰,其色彩与原状一样,不仔细看是查不出哪里是有螺栓帽的,哪里是后补的。在工程完成后,很多人看不出红楼加固的痕迹。

主持人:用旧材料修文物,达到整旧如旧,这就是罗老要达到的效果。不过这修补红楼,起码还能在工地上找到原来的旧材料,在罗老曾经修过的一个世界知名的大工程里,那材料找起来可费了劲了!这个工程是哪儿呢?稍后告诉您。

1952年,北京郊区一户农民家里来了几个陌生人。怎么回事呢?找宝贝来了。他们偏偏就盯上了人家里的猪圈,难不成这猪圈里有什么宝贝?

这个找宝贝的事情就跟罗哲文有关。怎么个关系呢?这还得从1950年说起了。当时,27岁的罗哲文从清华大学建筑系调到国家文物局。刚到文物局工作不久,罗哲文就接手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罗哲文跑去一看,吃了一惊!当时的长城,断壁残垣,一片废墟。可是古建的修缮讲究“整旧如旧”,不仅不能用新砖、新石,而且还要保持原样。那该怎么补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没米怎么下锅啊。于是就出现了我们节目开始的那一幕,去山沟里找,去农户家征集!

就这样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长城八达岭段就修复竣工。1953年,正式对游人开放,这也是长城第一次向世人亮相。长城修完了,可罗哲文对长城的情感是一发不可收拾了。他决定研究长城,凡是和长城有关的书,他都要仔仔细细看一遍,这一看不要紧,没想到还看出大问题来了!

为了弄清这个数字,亲自测量过他走过的一些长城,罗哲文有几次差点连命都丢掉。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最终罗哲文得出了答案:长城纵横10万余里。1985年,罗哲文和侯仁之、郑孝燮等专家共同起草申报文本,中国成为世界遗产的缔约国。两年后,罗哲文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主持人:从北京古城的改造到故宫的大修,从长城的保护到红楼的整治,罗老的文物保护之路走过了整整60年。罗老已经85岁高龄,但仍是日程表排得满满,为我们的拍摄他特别挤出了两天,而且在这两天里,坚持陪着我们纵横几百里,把所有拍摄点都走了一遍。为的是什么?为了就是心中那份念想,那份热爱文物的真挚感情。感谢罗老,祝您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