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学会会长:新红楼还行 人物额妆不好看

观众对红楼爱之愈深,评之愈切

新版《红楼梦》即将于9月2日在北京卫视播出,因其已在部分地方电视台播出,围绕其改编的争议始终不断。8月3日至5日,正值中国红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召开。昨天,本报记者借此机会独家专访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他首次谈论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观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版额妆和黛玉之死争议较大

记者:新版《红楼梦》与1987版的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张庆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我没有全看完,但看过的部分,总体上觉得还行。李少红首次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改编出来,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这是不容易的。新版《红楼梦》忠实于原著,这同1987版的《红楼梦》是一致的。影视剧改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忠实于原著,要忠实于原著的基本情节、人物基本命运和性格特征。

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前八十回是依据曹雪芹的原著,八十回后采用红学家的“探佚”研究成果,是一种选择,有的写得很精彩。新版《红楼梦》用一百二十回本,也是一种选择。虽然现在的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原著,但它毕竟和前八十回一起流传了200多年,在广大的读者中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人们所熟悉。当然,后四十回中确实有许多情节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的原意,因此在改编上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新版的刘姥姥演得比较好。导演没有把她处理成简单的滑稽角色,而是演成了一个悲剧角色,体现了她在滑稽中的一点悲情,显得更加深刻。毕竟刘姥姥是见过世面的人,她不知道别人在开她玩笑吗?她是一个老于世故的人!她其实就是为了“打秋风”,成心出洋相,这是很悲凉的。

记者:新版中,最不为学界认同的是什么?

张庆善:据我所知,许多红学家们最不赞同的是黛玉临死的情景处理。导演想表现黛玉的冰清玉洁,“质本洁来还洁去”。看得出来导演的审美追求和大胆设计,有想法。但在我看来错就错在这个大胆表现的对象是林黛玉。林黛玉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她是中国广大读者观众心中的“仙女”,是“爱”的符号,是眼泪,是悲情,人们不允许对她有半点亵渎。改编《红楼梦》真是要小心。

我觉得新版《红楼梦》里人物的额妆不好看,显得不生活化,更像是舞台妆。演京剧、话剧可以这样夸张,但电视剧不行。此外,本来演员很漂亮,但这样化妆后显得年龄变大了。第三,演员都化这个妆,成了一个模子,都分不清谁是谁了。

电视剧也可反向促进红学研究

记者:您怎么看影视这种艺术形式对《红楼梦》的改编?

张庆善:有人说红学家干预了电视剧的创作,但事实上不是。参与的红学家只是顾问或文学统筹,电视剧还是导演的艺术。其实,学者谈谈对作品的理解,对导演和演员理解《红楼梦》是有帮助的,对更好地把握情节、理解人物有好处。

电视剧改编其实也是一种解读,围绕电视剧进行的讨论也是《红楼梦》研究的一部分。通过改编成电视剧,《红楼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普及,许多年轻人从此爱上了它,甚至走上了《红楼梦》研究的道路。再说,就算是争论,也是在推动《红楼梦》研究的发展。比如1987版“秦可卿之死”情节的处理,曹雪芹本来已经将秦可卿与贾珍乱伦的情节删掉了,但电视剧版还是把它加上了,当时就有不同的意见,有过讨论。1987版电视剧还依据红学“探佚”的研究成果,新编了最后6集故事,而不是通行的后四十回本子,当时也有过讨论。通过这些争论,使人们对古典经典文学改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促进了《红楼梦》的研究。

《红楼梦》是中国人的“圣经”

记者:您如何看待网上热烈的讨论?

张庆善:《红楼梦》在中国人心目中简直就是“圣经”,地位不可动摇,人们已经把小说上升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所以围绕其改编的争议不断很正常,恰好反映了观众对《红楼梦》爱之愈深、评之愈切的心情。

从来没有一部小说可以像《红楼梦》一样,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红楼梦》完全是靠着自身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吸引大众的,可以说能够读它的人都可以自命红学家。《红楼梦》似乎不是一部以情节见长的作品,它不像《三国演义》有那么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不像《西游记》有九九八十一难那么曲折的故事,《红楼梦》是一部写家庭的小说,是写人生的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里程碑。书中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只要读过都不会忘记,甚至是那些只有寥寥几笔的人物如傻大姐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确是不可思议。

《红楼梦》吸引人,还因为它是“谜”最多的一部书。过去中国很多小说是在民间长期流传,最后在文人手中整理出来,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但《红楼梦》不是,它和作者生平家世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说康熙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住在曹家,这个情节最后就化为了“元妃省亲”的故事。书中许多故事与作者经历之间的“谜”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