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寻找中国食文化的精髓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国餐饮,或者说中国饮食文化似乎已走向了世界,但遍及世界各地的中餐馆似乎都是在为当地华人服务,而未能被西方人所广泛接受,也没有像西式快餐龙头麦当劳、肯德基那样到中国是以中国人为服务对象的。因此在以洋快餐为代表的西式饮食对我国餐饮业造成的冲击波面前缺少对中国饮食的反思,缺少以主动攻势把中国饮食融入西式饮食,被西方人接受的宏伟战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事实上,中国饮食真正走向世界,被外国人所接受,除了文化层次上的渗透之外,其根本是解决好中国饮食“味”的问题。中国味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需要承载在餐饮食品、工业食品、食品风味配料等有形的食物上,通过这些食物来体现。所以,开发我国丰富的食品资源,实现食品加工业与餐饮对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大重视食品的科学内涵,用科学的手段解决好打造中国味中的技术性问题,形成以味为核心的世界性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味道先行。

央视网《风云》栏目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60年,寻找中国食文化的精髓》特别节目,以传播美食文化为使命,向世界展示中华美食的精髓;并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导的重要单元,全景解读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行业发展,与此同时也为国内外美食餐饮机构和集团构建一个推广企业品牌形象的高效平台,以此加强国内外餐饮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美食行业的产业化进程。

l 报道主题  中国美食 世界味道

《传统与创新:60年,中国美食文化的时代主题》--以全球化的视野和市场化的观念,以五大主题进行立意:一、科学与文明:人类饮食文化的时代精神;二、适口者珍和养生为本:中国饮食史上的审美倾向;三、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中国美食文化唯一应当选择的健康发展之路。文化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标志,是人类达成共识与和谐交融的桥梁,要更好地繁荣中国美食文化,推动中国美食产业发展,文化功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注重提升文化内涵,以文化力来提升核心竞争力,要通过打文化牌,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优质的生态原料衔接起来,以进一步丰富中国美食的文化内涵。

《60年,中国美食在国际舞台的历史责任感》--在“走出去”战略中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是我们中国美食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寻路过程,充分尊重世界各地人们的宗教、文化、习俗、禁忌,以及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劳工权利维护等因素。这是中国味世界化的“高压线”,必须在食品原料选择、加工、包装等方面设计时进行严格的界定。我们要将最悠久的中华美食的历史和文化带向世界,将古老的美食绝活也带向世界。通过60年的联合盘点和系统梳理,我们不仅担当起了整理、发掘、丰富这一传统美食精髓的使命,还要担当起用文化包装,打造中国美食旗舰队的重任。

《60年,中国食文化所蕴含的市场机遇》--中国烹饪协会最新公布的《中国餐饮连锁企业发展战略趋势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餐饮行业年营业额超过1.2万亿元,2008年则达到了1.54万亿,连续18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百盛入股小肥羊、快乐蜂收购永和大王、IDG等投资一茶一座、英联投资呷哺呷哺、今日资本投资真功夫、味千上市、全聚德上市。目前中国餐企业已经十分注重品牌的塑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通过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中国餐饮业正积极进军海外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餐饮行业的前景看好,在未来几年内,中国餐饮业经营模式将多元化发展,国际化进程将加快。届时,中国的餐饮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和投资机遇。目前处于资本运作阶段的餐饮连锁企业中,6%的餐饮连锁企业已引入资金或准备上市,有72%的企业已与多家投行洽谈,餐饮已成为风险投资逆市投资的最佳选择之一。

《60年,中国食文化的工业化生产的前景》--用工业设计的思想进行食品开发研究,增加食品中美的元素,提高食品的功能效果。根据不同人群的人体生理特征和食品科学原理,用科学的制作方法不断探求美食制作的内在规律,对食品的形态、质构、口味及食用条件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以达到最大的美味效果,这是西式食品追求和成功的方面。例如:麦当劳发现,面包厚度为17厘米,气孔直径为5毫米时,放在嘴上咀嚼味道最美;牛肉饼重量为45克时,其边际效益为最大值;可口可乐温度在4℃时,口味最佳;吸管的粗细若能像婴儿吸母乳般速度将饮料吸入口中感觉惬意。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