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塑造国家形象(文化六十年)

北京长安街是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展览场所,也堪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艺术长廊。现代中国具有知名度的公共艺术作品,不少集藏于这条特殊的大街上。这里拥有最多的现场观众,也是中国国家的艺术形象之一。

长期陈列在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的公共艺术,仅雕塑作品就有340件之多。长安街公共艺术的核心区是在天安门广场。新中国成立之初,最具标志意义的两项公共艺术成果是天安门城楼装饰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它们都列于前门楼与天安门之间的审美改造工程,辅以东西两边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等建筑,实现为一个广场展示空间。在这个宽阔而庄严的展示空间里,长期陈列的经典案例作品包括: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毛泽东肖像及两侧标语、柱间灯笼和广场路灯、旗杆、纪念碑主碑及台基护栏等,还有毛主席纪念堂前的群雕,突显了长安街公共艺术的庄严性。大型群众集会、阅兵式、升旗式等国家行为的艺术体现,借天地之利而成大观。

长安街自有其高品质的艺术准入条件,要求体量大、题材重、作品精,这导致建筑成了长安街公共艺术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造型、尺度、比例、色彩、材料、配饰及其环保、人文指数,都曾经由公共艺术的考量而很大比重地融入艺术性。另一方面,许多单件或独立的公共艺术,也总是以建筑为依存载体,在建筑的围合、衬比、支托下释放审美效能。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时,其表现形象均为“人民”。这种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这一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胸怀与社会发展前瞻意识的立场,非常利于新中国的开放和文化的发展。天安门广场的公共艺术,于是形成全国公共艺术的一种定位坐标,主导纪念性艺术的表现。从长安街东段的北京饭店到四惠桥,长安街西段的图书大厦到石景山游乐园,公共艺术对天安门广场的礼让级差悄然递变,呈现自天安门广场向东西两边逐渐多样、活泼的态势。庄严性、崇高感主导的长安街公共艺术,逐渐多元化。逢重要节庆,整条街尤其是天安门广场大规模的花坛置景,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了公共艺术盛宴。许多雕塑,尺度减小,成本下降,选材轻松,形式通俗,见证艺术向普惠、均好、民享方向发展的趋势。

富有戏剧感是长安街公共艺术的总体特点。这部中国公共艺术大戏,开场发生在天安门广场、演进发展在东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在石景山雕塑公园,玉泉路国际雕塑公园、菖蒲河公园偶见高潮,续传着天安门广场公共艺术定性的品质和传统,呼应并烘托着前者的主张,形成相互关联对流、补足拓展的面貌,表现了一个文明古国与泱泱大国的内在与宏大。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