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谈新中国六十年我国对外文化工作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对外文化工作已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来,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指导下,文化战线的同志们努力奋斗,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与国家发展需要,创建、开拓、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事业,历经艰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新中国即将迎来60周年之际,在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认真总结回顾历史,对于我们更好地谋划和展望未来十分重要。
一
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就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周恩来总理形象地把文化比作外交的两翼之一。当新中国还孕育在战火硝烟中,1949年6月,我们党就从解放区选派了郭兰英、孙维世等一批青年艺术家赴匈牙利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1951年,我国与波兰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这是新中国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文化合作协定,标志着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正式拉开了帷幕。
建国初期,我国主要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友好国家,在文学、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影、文物、图书、博物馆等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我们亚非国家需要在经济和文化上合作,以便消除我们在殖民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压迫下造成的经济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我们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应该是以平等互利为基础,而不应该附有任何特权和条件”,“我们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应该尊重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抹煞任何一国的特长和优点,以便互相学习和观摩”,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下同亚非各国人民开展文化交流的真诚愿望。
在致力于加强与亚非拉国家关系的同时,我国也大力开拓同西方国家的交往。196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并指出西方世界“不是铁板一块”,应加强同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1964年1月,中法建交。1965年10月,中法两国政府签订了1965年至1966年文化交流计划。这也是我国与西欧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的文化交流计划。
由政府主导,重点与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部分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构成了建国后30年的对外文化工作的主要形式和内容。至1965年,我国与外国共签订了35个文化合作协定,平均每年的文化交流项目达一二百起,四五百人次;各类文化代表团互访频繁,文化交流项目也不断增加。在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一行270人访问了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波兰; 1960年,中国艺术团300余名艺术家随周总理访问缅甸,产生了轰动的效果与影响。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向拉美、西欧和日本派出大型艺术团。这一时期,包括演出、展览、电影周、文化名人纪念活动、国家艺术节、文化代表团互访等文化交流活动,为增进所访国家人民对我国的了解,扩大新中国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国后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极大促进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下,我国引进了芭蕾舞、交响乐、歌剧、油画等许多西方古典艺术门类,培养了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大大丰富和繁荣了我国文化艺术的百花园;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中国京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乐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一大批完全有别于旧社会戏班子的新型文艺院团;全国各地建设了大量的影剧院、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基本结束了旧中国文化事业积贫积弱的局面。
“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外文化工作遭到严重破坏,机构被撤销,干部队伍被解散,外国优秀文化的借鉴作用被全盘否定,与外国签订文化协定和年度的交流执行计划也全部中断。但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对外文化交流并没有完全停止,而是作为政府外交的一部分,为国家的外交大局发挥了独特作用。当时除了与一些友好国家继续进行一些艺术团互访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赴西欧、美国、日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墨西哥等10多个国家展出。展品中有稀世的金缕玉衣、马踏飞燕、铜编钟等珍品,向各国介绍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我国保护文物的政策,受到展出国家的高度赞许和广泛好评,在法、英、美等国展出时,观众人次均达上万,被赞誉为“文物外交”。著名的“兵乓外交”则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僵局,在新中国对外交流史上记下了精彩的一页。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并与我国开展文化交流,到1978年,我国与外国政府共签订46个文化合作协定。
从建国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对外文化工作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但为打破帝国主义封锁,扩大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
责任编辑:vikey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