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洋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拉洋片,又称“西洋镜”、“西洋景”、“拉大画儿”,是老北京人的娱乐方式之一。

这项娱乐始自清末,流行于民国。其道具和表演方式都很简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表演者的特色。主要道具是一个大木箱,箱内装有转轮,通过绳索带动绘有各式内容的画框上下启动。箱的外壁开有若干圆孔,孔内装有凸镜。观众透过凸镜可以看清箱内的画片。表演者根据不同的画面内容配以相应的说唱词并乐器伴奏。拉洋片这种形式刚在北京出现时,只是以白话解释画面内容。伴奏一般为锣、鼓、擦三件巧妙地配装组合,只要拉动一根绳索,三件乐器就会有节奏地演奏。到民国时开始有连说带唱地表演。

首创者是人称“大金牙”的天桥艺人焦金池。早年在天桥有六、七位表演拉洋片,但知名度最高的是“大金牙”和他唯一的得意弟子“筱(小)金牙”罗沛林。焦、罗师徒二人都天生一副极好的嗓子,练就出高超的演唱技巧,并备有大量丰富的画片。他们常年在天桥卖艺糊口。均以嗓音宏亮、音域宽广、音色圆润柔和、行腔婉转自如、吐字清晰悦耳著称。每天都能招揽许多游客,有慕名而来的,更有不少回头客。故他们的收人也较他人好些。他们的演唱内容多取材于义和团举事、八国联军人侵以及军阀混战等故事,也有一些是介绍北京名胜古迹和帝王佚事的。他们结合画片内容,自编唱词;通俗易懂,合辙押韵,极富感染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解放后,“筱(小)金牙”罗沛林曾绘制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及淮海战役等内容的画片,配以唱词,轰动一时。50年代中期,拉洋片这种娱乐项目在北京消失了。1985年,东城区政府组织地坛庙会,特邀罗沛林之子罗浩然恢复表演拉洋片。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