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 保卫传统节日
又快到农历五月初五了,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要到了,端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准备好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不论端午的起源是否是为了纪念屈原,和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这一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也正渐渐的淡出人们的生活,在笔者的感觉中,端午成了个不温不火的节日。只要一提醒,大家都知道,再聊两句,不是吃粽子就是赛龙舟。相比韩国“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和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普及,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太少了。
其实,不只是端午,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丰富了众多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娱乐方面的有花灯、皮影戏、木偶戏、杂耍、舞龙、舞狮等,饮食上有元宵、粽子、月饼、年夜饭等,风俗方面有春联、门神、福、禄、寿、禧、招财进宝、五谷丰登、龙凤呈祥、龙的图腾等。民间的舞龙、舞狮由来已久,成为人们收获、祈求平安、释放喜悦激情的标志;剪纸、刻纸艺术,充分展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手巧,运用于婚嫁喜庆,烘托了喜庆气氛,广泛流传;龙的图腾则综合了中华民族积极意义上的特色,成为图腾综合体艺术,是民众崇拜的艺术形象。此外,还有正月闹灯、清明踏青、端午插艾、中秋赏月、重九登高等节庆活动。这些文化传统,既记录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又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同时也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且不说邻近的亚洲国家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拿世界美术史来说,无论是现代派始祖马蒂斯、后印象派画家凡高,还是时下外国的一些专业画家,都曾一度沉醉于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古老文化传统中。世界著名画家凡高创作于1887年的油画《浮世绘》和马蒂斯以舞蹈为主题创作的油画就曾受到中华民族民间剪纸艺术影响。然而,同端午一样,这些曾经札根在我们生活中的民间文化艺术正一天天的被我们淡忘。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我们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是传统文化日渐冷落的主要原因,但我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不够重视也是原因之一。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宝,她发源和深蕴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艰苦创造的结合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要从积极意义上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努力传承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和艺术,让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绚丽多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