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余弄饴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是新年序曲中的一段小高潮,旧时此日家家祭拜灶王,燃放鞭炮,如同除夕的预演,所以二十三日也被称作“小年”。
祭灶习俗的起源十分久远,据说早在周代既已列入“五祀”的典礼。《论语·八佾》中记述,卫国大夫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古人称室内的西南角为“奥”,认为此处有神须祭祀。灶亦有神,也要祭拜。就形式而论,祭灶兼有祭奥的环节,所以王孙贾问是否可以简便行事,以祭灶替代祭奥。孔子回答:“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欺骗行为会得罪上天,祈祷也就失去作用。
灶神的身份古来说法不一。《庄子·达生》云:“灶有髻。”司马彪注:“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原来早期的灶神形象竟然是一位美丽的红衣女仙。而其他古书则有灶神炎帝(即神农)说、祝融(炎帝的后裔)说、黄帝说种种。后来灶神成为有名有姓的人神,汉代称“宋无忌”,南朝时叫“苏吉利”,唐代又呼作“张单,张子郭”。张子郭的名号逐渐在民间传颂成习,清末民初北京市面流传的《灶王经》语曰:“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

灶神,亦即近代的灶王,传说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探查世情的仙官。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灶王骑马上天述职,向天庭汇报所居人家一年来的善恶事迹,以资裁定其家今后的福祸命运。人们祭灶就是为了让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老北京祭灶的方式如《霓裳续谱》中所唱的:“腊月二十三,呀呀呦,家家祭灶,送神上天,祭的是人间善恶言。一张方桌搁在灶前,千张元宝挂在两边,滚茶凉水,草料俱全,糖瓜子,糖饼子,真素两全。当家跪倒,手举着香烟,一不求富贵,二不求吃穿,好事儿替我多说,恶事儿替我隐瞒。”

草料、凉水是为灶王的坐骑预备的。而最重要的供品乃是糖瓜,上品多由关外输入,也叫关东糖。所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熬熟的麦芽糖未冷却时抻拉出瓜的形状,制成糖瓜。将其剁碎融化,涂在灶王画像的嘴上,灶王受了糖稀的“贿赂”,就只能甜言蜜语了。
俗语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宋代范成大《祭灶词》云:“男儿酌献女儿避”。实际上在往往是男性先祭,女性后拜,礼成后一家老幼将祭余的糖瓜分尽食之。宫中也以糖瓜祭灶,嘉庆皇帝有《毓庆宫小除夜八韵》:“嘉平小除夜,媚灶用黄羊。典纪千门遍,传礼五祀详。飶芳袅鼎篆,精洁列盘糖。”普通人家没有黄羊的美味,更多的是年关的紧张。老北京谚语有“送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之说。腊月二十三正值年末收账催债的紧要时节,穷人无力偿还,只得四处躲债。俟到除夕年夜(煮饽饽即为饺子),按规矩债主就不能再登门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