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鼠兔首拍卖:收藏历史还是收藏仇恨

2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审核佳士得拍卖行申报进出境的文物相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各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认真审核佳士得拍卖行及其委托机构、个人在中国申报进出境的文物。

这份史无前例的文件,源于一场国际拍卖活动。2月25日,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鼠兔首在法国巴黎被分别以1400万欧元的价格拍出。此前我国国家文物局已经通过正式渠道,对这项拍卖活动的合法性提出质疑。法国相关组织也通过诉讼渠道,希望阻止佳士得拍卖行公开拍卖这两件中国文物。

但令人遗憾的是,佳士得拍卖行置若罔闻,仍然公开拍卖中国文物。法国佳士得拍卖行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我国的规定,他们在中国境内开展业务活动,将会面临法律制裁。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不计其数。此次法国佳士得拍卖的中国文物,只是沧海一粟。中国社会各界有关追回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过。此次由法国相关组织提起的诉讼,得到了中国民间组织的援助。

但很明显,这样做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从世界各国的惯例来看,追回流失的海外文物,大体上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通过国家间的协议,要求掠夺文物的保管国无偿送回有关文物;其次,通过赎买的方式,购买流失海外的文物;第三,通过诉讼的方式,追回流失海外文物;第四,通过非和平的方式,追回流失海外文物。

法国属于大陆法系,按照大陆法的有关规定,如果属于善意取得,那么,拍卖文物的委托人不承担法律责任。中国文物流失海外长达百余年,文物几经倒手,很难追根溯源,调查中国文物最初的收藏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公开宣布历史文物属于国有财产,根据法律追诉国有财产,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联合国有关保护文物的国际公约,对于通过战争方式掠夺文物的处理方式,早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国依照国内法和国际法,完全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追回属于中国的文物。

但法律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在诉讼中法院往往屈从于国家利益。法国法院作出允许公开拍卖的判决,并不太出人意料。关键就在于,中国是否有相应的对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面对公众汹涌澎湃的愤怒情绪,面对法国佳士得的肆意妄为,任何中国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国家的文物承载着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圆明园的文物不仅仅具有艺术价值,其中还包含着历史的创痛。将被掠夺的圆明园文物追回来,更多的是一种抚平历史创伤的集体行动。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中国的国内专家和政府官员能够尽力而为;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从商业的角度考虑,投资中国的艺术品,保护中国的历史文物;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尽可能地把那些被掠夺的宝物收归国有,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以冷静的态度,审慎地处理这一案件。

法国佳士得拍卖中国的文物,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法律规则,而是因为他们利欲熏心;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而是因为他们善于短线炒作。法国佳士得应该为自己的不法行为付出代价,但是,我们有必要在收藏历史的过程中,加入我们的仇恨么?

不要为一个商业机构而愤愤不平,也不要为一个拍卖活动而兴师动众。早在数百年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已经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述。他们的祖先发动战争掠夺中国的文物,他们的后代通过拍卖市场交易文物,所有这些都是历史的必然,也都是人类文明不可承受之重。对待那段历史,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假如不是因为腐败的清政府,偌大的国家绝对不会不堪一击;但是,假如现在我们以金钱来换取我们的历史文物,那么,我们不是尊重历史,而是在掩盖历史。

所以,国家文物局发出倡议,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不参与法国佳士得拍卖活动,这是一个明智之举。我们不需要为我们的历史而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我们不需要用我们的金钱,来包装我们的历史。只要联合国的有关公约得到尊重,只要中国公民齐心协力奋发图强,那么这段历史就不会重演,早晚有一天,属于中国的文物将会完璧归赵。

法国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困难时期,经济的萧条、政治的动荡,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政府领导人千方百计转移公众的视线。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成为众矢之的。某些西方人不是在唤醒这头沉睡的雄狮,而是拿着一根稻草,在中国人的鼻子前边晃来晃去。对待这样的跳梁小丑,我们是失去理智,放弃我们的既定目标,还是沉着冷静,保持本国的发展呢?

在中法两国关系调整时期,法国佳士得拍卖活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假如,仅仅是假如,法国政府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那么,他们就会在联合国有关公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相信法国政府的高官中会有聪明人,他们绝对能够把这样一场危机变成一个转机,通过外交的渠道,非常体面地结束这场游戏。只不过,这样的时刻何时到来,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对待历史,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把历史镌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从而使历史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除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