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教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比较流行的宗教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还有很多如摩尼教(明教)、袄教(拜火教)、天主教、基督教、本教等。影响最大的是佛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佛教建筑的历史发展概况:

1·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传入我国,所建的第一个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现在见到的白马寺是重建的。根据记载,白马寺的平面为方形,佛塔为寺院中心,仿照印度的形式建造,建筑装饰多为佛像。

2·汉末苲融在徐州兴建了浮屠寺,据记载寺院规模很大,楼阁建筑和回廊为中国风格。中国的第一座佛雕像就诞生于浮屠寺中。

3·三国东吴时,康居国僧人康僧会于247年来建业传法,建造了建初寺和阿育王塔。

4·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很大的发展,仅洛阳一带就曾建寺院1200多座,我国著名的佛像石窟多数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建造的。北魏的永宁寺是当时著名的寺院之一,由皇室建造,该寺的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中心为三层台基上的九层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环绕围墙形成矩形院落。院落的东、南、西三面中央开门,门上都建有门楼。院北是较简单的乌头门。僧舍等附属建筑在主体建筑的后面和西侧。寺墙四角建角楼,墙上有短椽并盖瓦,墙外挖壕沟环绕,栽种槐树。该寺与东汉末期的浮屠寺一样属于前塔后殿的形式。

这个时期有很多“舍宅为寺”的情况,像这种寺院一般利用原有的建筑,成为“前殿后堂”的样式。

此时期的石窟寺还没有脱离印度佛寺的影响,表现的特征主要是:石窟内除了佛像外还有佛塔,火焰形的拱门、束莲柱、卷涡纹柱头。但是寺院布局、木梁柱屋架和很多建筑符号都表现出中国特点。

5·隋、唐五代到宋,是中国佛教大发展时期,虽然其间出现过唐武宗和周世宗灭佛事件,但时间较短,并没有影响整个佛教的发展。

隋唐时期较大的佛寺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方法,按照轴线依次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大殿。建筑群的核心已经从塔变为殿,佛塔一般建在侧面或另建塔院。

唐代晚期密宗盛行,佛寺出现了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造像,还有刻有《佛顶胜尊陀罗尼经》的石幢。到晚唐时,寺院已经有钟楼的定制,钟楼一般在轴线的东侧,到了明代才普遍在轴线的西侧建鼓楼。五代时候出现了“田”字形的罗汉堂;转轮藏最早出现在南朝,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转轮藏在宋代建造的隆兴寺里;宋代律宗寺院出现了专门的戒坛。元、清两代在西藏和蒙古一带藏传佛教流行,但对中原佛教建筑的影响不大。

流行在汉族地区的佛教一般称为汉传佛教。小的寺院称为“庵”(或为比丘尼寺院),大的称寺,更大的在寺院名称前加一个“大”字,如大慈恩寺、大相国寺、大圆满寺等。明、清时期又建立了以四座名山为圣地的道场,所谓的道场就是佛教的普法之地。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6·藏传喇嘛寺院的建筑一直采用厚墙、平顶的样式,没有受中原佛教的影响。南传小乘佛教分布范围小,在我国西双版纳一带,建筑和中原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道教建筑简况

中国的道家思想起源较早,并不是像现在所传的是老子创立的,而是起源于中国早期的巫术,后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东汉时期形成正式的宗教。道教建筑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体系,而遵循的是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一般为中轴线布局,以殿堂楼阁为主,不建塔和经幢。

伊斯兰教建筑简况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建于7世纪初,唐代由西亚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因为教义和仪典的要求,建筑与佛、道两教不同。一般所建寺院称为“清真寺”或“礼拜寺”,在寺中建有召唤信徒用的“邦克楼”或“光塔”,还有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大殿内没有造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

建筑装饰纹样只有《古兰经》经文和植物、几何形图案。

早期的礼拜寺受外来影响很大,如广州的杯圣寺、元代重建的泉州清净寺。这些建筑上有如下外来特征:高耸的光塔、葱头形的尖拱门和半球形的穹隆结构。建筑较晚的清真寺,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外,所有建筑的结构和外观都采用中国的建筑形式。如,西安化觉巷的清真寺和北京牛街清真寺。

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基本保持本民族的特点,没有跟随汉族地区的中国化而改变。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