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疯狂的艺术品:艺术品市场的“拐点”到了?(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图片)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No.6》

现在世界上最贵的画是谁的?可能很多观众朋友都知道,是奥地利已故名画家克利姆特于1907年所画的《黄金画作》,价值1.35亿美元。那么中国最贵的画是谁的呢?现在最贵的画,仇英的《赤壁赋》,中国嘉德拍卖会上在7952万元拍出。

画家早已作古,在世时恐怕也难以料到身后有如此天价。不过今天不是要慨叹这个。也许在谈论艺术品市场这个话题的时候,一个更抢眼的现象早已经吸引了您的注意,那就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第二名,名叫《面具系列No.6》这幅画作价值7536万港币,紧随仇英《赤壁赋》之后。可能让你有点意外,是一个叫曾梵志的人的画。还健在,年富力强正活跃在中国当代画坛上。

2008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1996年的作品《面具系列No.6》以7536万港币成交,这个价格,创下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排在第一位的是明代代表画家仇英的《赤壁赋》,据行内人透露出售这副作品的是位美国的收藏家,当年他买这副作品的价格应该在3到5万美元之间。

曾梵志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他的作品面具系列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一出现,就频频拍出惊人的价格。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2000年到现在,他的作品增长速度。

不仅仅只是他个人的作品。从2004年非典过后,中国当代艺术就进入了它的“非典”时期,外界多用“疯狂”“井喷”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中国当代艺术或艺术品市场。让我们来看看成交额上千万的作品,而媒体更喜欢把他们的创作者成为“明星艺术家”。

这样的情况这不仅让外界,连艺术行业内的所有人,包括艺术家本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刘野:都变化完了我才意识到市场变化成这样了,像梦一样,我觉得人都喜欢做梦,所以有这种梦我觉得挺好的。

由于古代书画的稀缺性和鉴定难,瓷器古董的政策及货源问题,从这些图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从2000年到现在,古画和瓷器的价格并没有太大的起伏,而当代艺术的涨幅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近5年来一直保持着年均55%以上的快速增长。

比较有影响的艺术家,大牌艺术家,他的作品几十万的时候,你想其他的能是多少钱。但是今天,他的价格达到7000万的时候,每一个艺术家可能都盼着,自己盯的眼光都盯在几千万,以这个为起点了,过去哪有艺术家敢想自己的艺术品能卖到上千万,你看看我们现在古代的书画里面有几件作品能卖到上千万,哪些作品能卖到上千万,都是宋元的,很重要的绘画作品,但是现在当代艺术品很容易上到千万,

盛况空前的夜场拍卖

2006年,保利拍卖公司为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开设了夜场,夜场拍卖始于起源于英国,盛行于欧美,是对艺术领域中最稀缺、最珍贵的艺术大师代表作的社会再分配。拍品主要是已故大师的作品和已有历史定论的作品。许多世界著名的油画,如梵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都是在国外夜场拍卖拍出的。

蒋伟:加了三四次凳子人都坐不下,非常热闹,有点像集市的感觉,但却是体现了中国艺术市场受大家关注的一种程度,当然成交额我记得也是创了一个纪录。

这次夜场拍卖,仅仅60多件拍品就拍出了2.4亿的天价。其实,只要是和当代艺术相关的拍买,都会异常爆满,亲历过现场的人回忆说一场拍卖有时会从早晨持续到晚上,盛况空前。

赵力:比如说150号作品是谁谁的作品的时候,可能拍卖师还没有报出底价,就看到底下人一片牌子,举牌的人很多。然后在高价位的那些作品本身价格就很贵,比如上千万的价格,还有一片牌子在举着。当然还有更特殊的情况,比如说有的竞拍者,牌子从来没放下来过,我非要买到这个东西。

苏富比顾问:我相信成熟的买家不会做这样的举动,因为他们举牌子越成熟举得越慢,所以我觉得在外国的拍卖现场,还是比较冷静的。

在国外成熟的艺术品市场链条中,拍卖行作为二级市场,而画廊才是一级市场。两者的界定是非常清晰和明确的。收藏家一般会去画廊买画,作品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评价和学术认可后,才会送至拍卖公司进行市场上的一个再次确认。但是在国内艺术市场中,拍卖行始终是强势的,大家都在拍卖行买东西,甚至艺术家也会把作品直接送至拍卖行。

蒋伟:因为现在拍卖行在很大程度上有点像广告公司,因为你放在画廊里,第一我们中国画廊实力也比较弱,再加上画廊推广人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很成熟,资金力量也不够,所以他的推广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我们一个作品进到拍卖行里,通过自己的运作,可能让它达到非常高的价格,可以轻易地上到媒体,作为宣传。

费大为:因为中国从2000年以后,媒体不停地在塑造中国这个经济神话,所以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