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论:流失文物追索陷入“有法依不了”的窘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将被拍卖,报价像“打劫”,巨资回购拉高被掠文物价格,刺激不法者变本加厉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再次触痛了国人。

巴黎佳士得拍卖公司前不久宣布,将于明年2月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的鼠首和兔首像,拍卖估价可能高达1200多万美元。

这一消息无异于一根钢针,刺入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人们在以各种方式表示愤怒的同时也在问着相同的问题:我国被列强掠夺走的诸多文物,到底该以什么方式回归?这其中,法律又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圆明园兽首屡现拍卖会

据了解,这并不是圆明园铜首像第一次亮相拍卖会。在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已经回归的牛首、猴首、虎首、马首均与拍卖有关。

2000年4月底和5月初,在佳士得公司和另一家拍卖公司苏富比在香港举行的春季拍卖会上,牛首、猴首和虎首铜像现身。当时这两家拍卖公司拍卖流失文物的做法,引起了香港和内地社会各界的愤慨。最终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参拍,高价购得。

2007年8月初,“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将以‘八国联军—圆明园遗物’专拍之名拍卖马首铜像”的消息披露后,再次引起各界的一片哗然。最后经过和拍卖行的协商,全国政协常委、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在拍卖会举行之前以6910万港元购得马首铜像,并将其捐赠给了国家。

惟一没有拍卖公司介入而是以公益方式回归的是猪首铜像。

2003年初,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美国寻访到猪首铜像的下落。经过努力争取,美国收藏家同意将猪首铜像转让给该专项基金。2003年9月,何鸿燊向该专项基金捐款人民币600余万元将猪首铜像购回。

2003年到2004年间,在得知鼠首和兔首的下落后,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也曾试图努力拿回国宝。该组织副总干事牛宪峰对媒体说:“当时收藏者的代理人报价是每件1000万美元。我们认为此报价过高,无异于打劫,另外由于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所以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面对回购政府国人都说“不”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向记者表示:“我们对于回购一直持反对意见,这次也不例外。本来就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不会买。”他说,这两件文物都是由于战争原因被掠夺到海外的,根据国际公约,要在道义上进行呼吁和追溯,希望其返还。对于追回方式,首先不希望通过拍卖,其次要尊重收藏家意愿,通过相应的补偿以回赠方式追回,同时也欢迎和鼓励通过捐赠的方式,促成回归。

“我们尊重拍卖公司的商业规则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运作机制,但拍卖战争劫掠的文物,于情于理都不能接受。”牛宪峰认为,“圆明园”绝对不能变成一个商标,导致流失文物的拍卖成为普遍认可的商业惯例。一个有职业道德和文化良知的拍卖公司,不应拍卖历史上因战争抢掠、盗掘、盗凿而流失的文物,否则就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基本理念的亵渎,也将严重伤害流失文物原属国人民的情感。

“1860年英法联军自北京圆明园抢走的东西,印记了我们太多屈辱的历史。现在如果再花高价买回来,这不就是相当于我们被盘剥了两次吗?从小偷手里买回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国人应该认同这种逻辑吗?还有这些拍卖公司、拍卖行,我注意到几次拍卖都是同一家公司,他们怎么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国际惯例和公约置若罔闻,在同一件事情上,几次三番地伤害文物所属国的感情呢?”一位专业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愤慨地说。

记者发现,在一家知名网站的统计中,90%的网民认为,中国应该索回这两件文物。

回购被掠文物问题多多

据了解,1995年10月15日,故宫博物院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以1800万元人民币买下北宋张先《十咏图》,成为20世纪以来第一件国家出资收购的文物。而近年来,大多数回流的国宝也都是在某个拍卖会上花高价回购的。从2002年起,中国正式启动了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由国家财政每年拨付5000万元用于征集流失海外和民间的珍品文物,迄今已经耗费数亿元之巨。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回购价格在总体呈现不断上扬的趋势。仅以铜首像回购为例,2000年回购的铜牛首、铜猴首,一共花去北京保利集团1593万港币;随后被拍回的铜虎首耗资1544万港元,其代价相当于前两件的总和;2007年铜马首的价格飙升至6910万港币,是铜牛首、铜猴首、铜虎首总价的两倍多。

中国文物协会名誉会长谢辰生为此担忧不已:“中国一年的专项资金还买不回一个马首,价格炒上去了,亏的是国家。”甚至有人担心,价格的不正常提高如果成为一种惯性,最终将导致流失文物回归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这种千百万元的高价回购正在促使形成一个恶性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