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叫板佳士得乾隆御制珐琅彩挑战2.3亿元青花

编前语:三个月前,一件绘有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在英国佳士得拍出1400万英磅,折合人民币2.3亿元,创出中国艺术品有史以来的天价,令中国艺术品市场为之一震。倾刻,一件乾隆御制珐琅彩双耳瓶就以超出元青花拍卖估价8000万的天价在10月23日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场上亮相。这件仅有巴掌高的小小瓷瓶,是有史以来拍卖估价最高的中国瓷器。当时鬼谷下山元青花在拍前的估价仅为1000万港币,而这件清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锦鸡图双耳瓶拍卖估价高达9000万港币,足足超出元青花拍卖估价8000万港币。面对苏富比的“叫板”,佳士得将在11月27日举办的拍卖中不仅推出一对估价在8000万港币以上的清雍正粉彩“平安祝寿”盘,而且又推出一件元青花“锦香亭”人物罐,估价3000万港币。

针对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瓷器在拍卖市场上屡创天价的事实,我们采访了一些业内专家、学者、行家,他们精彩的观点、渊博的知识令我们兴奋不已。现将我们的采访整理如下,与广大《收藏界》的读者共飨。

成交价能超过鬼谷下山元青花吗?

李知宴(著名陶瓷鉴定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珐琅彩是宫中御用的东西,原来就比元青花贵,咱们拭目以待吧。

马未都(著名收藏家,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珐琅彩瓷器是清代瓷器里顶级的东西,理应它最贵。而且最近中国艺术品市场太热了,一场拍卖会上一张程十发的画已经卖到1千多万元。这件珐琅彩瓷器贵出程十发的画十倍不过分吧?至于成交价能不能超过鬼谷下山元青花,不好说,但成交价至少应该是1~2亿。

周继海(北京中鼎信文物公司总经理):起拍就将近一个亿了,最终会拍到多少钱?这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我认为拍多少钱其实是次要的,这件珐琅彩瓷器价值的攀升应该是无量的,也就是说未来升值的空间无限大。今天它成为价格颠峰上的器物,明天,后天,甚至几百年后它永远都会稳坐在中国陶瓷价格的颠峰上。现在买的贵的东西,以后会更贵。

冯小琦(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珐琅彩瓷器在历史上本身就很珍贵,传世的珐琅彩瓷器从造型、绘画、工艺等方面都极为精彩。我估计拍卖成交价要上亿,但能否超过鬼谷下山元青花的价格,不好讲。

沈恩文(苏富比拍卖公司陶瓷部负责人):这件瓷瓶的拍卖估价是9000万港币,这个估价是迄今为止中国文物最高的,前段时间拍卖的鬼谷下山元青花估计是1000万港币。

背景小资料:这只瓷瓶本是清朝皇家旧物,它曾经于1975年在英国佳仕得公司的拍卖会上拍卖,当时的成交价格是1.6万英镑,被一位名叫罗杰·梁的香港收藏家买走。梁先生曾经出过一本书,其中就收录了这只瓷瓶。上个世纪80年代,梁先生把这只瓷瓶转手卖给了另一位收藏家,这位收藏家不久前将其拿到苏富比公司拍卖。苏富比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出于种种原因,不便透露这只瓷瓶委托方的姓名和身份,也不便透露其是来自香港还是世界其它地方。不过倒是有很多台湾和香港的收藏家对这只小巧的瓷瓶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珐琅彩瓷瓶为何价位如此高?

沈恩文:珐琅彩瓷器的图案分若干等级,花鸟图案的等级最高,花鸟图案中,又以锦鸡和孔雀为极品,因为这两种鸟的羽毛色彩丰富而艳丽,不但烧制难度大,而且观赏性也最强。同样的珐琅彩瓶世界上还没有见到,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只类似的,但图案和形状都稍有区别。该瓷瓶是景德镇官窑精挑出最洁白细腻之花瓶,再送往宫中,由御画匠再加绘珐琅彩饰。瓷胎精亮,花石锦鸡图色彩绚丽,构图及风格颇具郎世宁之画风。造办处由皇帝亲自监控以研制新的釉彩技术,所绘制之珐琅彩瓷器,绘图与花饰均独一无二,工匠更会题上诗句以及作款。

马未都:如果把珐琅彩看作一个品牌,那么这个品牌从康熙、雍正、乾隆的时候就已经奠定了。珐琅彩进口料和国产料的分别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东西是由故宫造办处烧造的。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唯有珐琅彩瓷器是在故宫内烧。故宫造办处就是现在的西华门。

背景小资料:这种珐琅彩的瓷瓶十分罕见。珐琅彩是康熙年间由法国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一种颜料,康熙年间开始实验在中国瓷器上使用,但是不很成功。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烧制并不十分重视,到了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乾隆皇帝喜爱西方文化,珐琅彩瓷器的烧制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烧造数量依然不多,所以今天成为瓷器收藏中的极品。

现存的4件珐琅彩瓷瓶为何题材多是锦鸡?

朱汤生:(苏富比亚太区总裁、中国陶瓷首席鉴定官)由宋代开始,锦鸡已成为花鸟画里常见的主题。现藏山西省博物馆画家王渊(1280年-1350年)的《花石锦鸡图》即为一例。这件珐琅彩创烧时,在清宫作画师的意大利籍传教士朗士宁《锦春图》便是此题材当中的顶峰之作。这四种不同的构图和花鸟在瓷器上的位置、布局显然受到了宫廷绘画的影响和启发,多多少少都带有朗世宁西洋画风的味道。除天津博物馆的玉壶春瓶外,所有锦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