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古沉船船上装满康熙年间青花瓷(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打捞现场(林福龙黄墩良石勇摄)

出水瓷器

平潭古沉船考古

追踪

专家初步认定该船为中转船

昨日下午1时40分,国家水下考古队4名水下考古人员带着种种疑问跃入福建省平潭县屿头乡碗礁海域水面,对“碗礁一号”进行考古。这也是今年6月下旬发现该沉船以来第一次公开、大规模的挖掘,目的是对沉船进行测绘和挖掘沉船内的物品。

多项指标可能创全国第一

据考古前期的定位、摸底,考古队初步判断沉船不是远洋船,而是一艘近海的货船,其沉没时间在康熙中期,船上满载瓷器。由于沉船部分被泥沙包裹,无法测量出沉船的长、宽、高。

下水

“希望下面有好东西。”考古队员下水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季做客央视时说,考古挖掘不是掘宝,而是要在挖掘的过程中对文物进行保护,以及之后进行文物复原。他估计,这艘装满青花瓷器的古沉船,在历史、艺术、商业价值上都有可能创下全国沉船考古第一。

挖掘现场:能见度低、水流急

沉船在水下12—17米之间。潜水队员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在这个深度进行水下作业属于常规作业。

水下考古

昨日下午1时40分,装备完毕的4名水下考古队员提着一个大塑料筐,顺着下水绳潜入沉船。通过电视转播的画面可以看到,随着下潜深度增加,能见度越来越低。当考古队员到达沉船时,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

“昨日与以往不同,海水越深,水流越大。海水非常浑浊,能见度只有十余厘米。”下水采访的央视记者范伊然感受是,“工作全凭摸,全凭感觉。在水下找不到方向。”范伊然在水下既摸到了盘子,也摸到了考古队员的头。

瓷坛

潜水的工作人员说,平时潜水只用一块压铅,昨日他用了3块压铅,最后还得用手脚钩下水绳才不至于被冲走。约5分钟后,4名考古队员全部到达预定船舱开始测绘和挖掘。由于水下能见度很低,考古队员只能通过潜水灯的光线,摸索着工作。

康熙中期船装满青花瓷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作业,预定任务圆满完成。昨日下午2时12分,第一个水下考古队员浮出水面,2分钟后,装满沉船物品的大筐被抬上考古船,包括小碟、小碗、杯子、大盘,一件件绘着图案的瓷器美丽得让人心动。

打捞

考古工作人员用清水粗略地清洗一遍,再次现世的古瓷器泛出幽幽的光。贴完标签后,这些古瓷器被抬上考古船二楼,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正等着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这些都是300多年前的东西。”经过简单鉴定,故宫博物院的陈华莎指着一个大盘,肯定地对央视记者说,这些都是康熙中期的青花瓷,“为了不塌底,这个大盘盘底用的是双圈工艺。这是康熙年间青花瓷的明显特征。”

清洗

陈华莎把挖掘上来的瓷器大致分类后介绍,挖掘出水的瓷器都是青花瓷,制作精细,胎好、画得也好。例如,其中一件青花瓷瓶上的翠毛蓝是青花中色阶最好的,另有一个小碟呈半透明状。据悉,当时在欧洲(16—18世纪)这种瓷器是贵族们的奢侈品。但工作人员发现,出水的瓷器不是按照欧洲人的使用习惯特意制作的,这些瓷器可内销也可外销。因此,考古工作人员断定,这些瓷器是外销早期的产品。同批出水的瓷器有一部分则相对粗糙些,“当时东南亚人比较喜欢这种瓷器”。考古工作人员估计,沉船是一艘内航船,它运载的瓷器估计是要转到另一艘远洋船上去。从现场看,昨日挖掘出的青花瓷基本上是民窑烧制的。

出水

昨日下午的挖掘只是整个沉船挖掘工作的一小部分。按照挖掘计划,考古工作人员将先把沉船内的货物清出,再查看船内还有没有其他有价值的文物。只有把沉船所有的信息都收集起来,考古人员才能确定这艘沉船的具体价值,也才能了解到该沉船的位置是否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早报记者陈明华整理)

“碗礁一号”待解之谜

1.“和平使者”还是“贸易商船”?

由于沉船做工极为考究,该船可能是肩负外交使命的“和平使者”———外交使节乘坐的船。考古工作者在沉船上发现大量青花瓷器和其他如茶叶、货币等物品,沉船也很有可能是进行海外贸易的商船。

2.沉寂百年是否“毁容”?

受海水侵蚀,古代沉船大多破烂不堪,只有深埋在海床下的部分可能完好。木质沉船组织结构中可能出现的“空洞”被海水填充后,也可能使船体保持原状。“碗礁一号”是否能幸运地“容颜依旧”呢?

出水瓷器

3.沉没真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