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莹纯全”的康熙青花瓷器(上)

清代康熙朝历时61年(1662-1722年),这时期经济兴旺,工商业发达,国家强盛,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对制瓷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废除了明代的“匠籍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工匠们恢复了较多的自由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生产技术得到不断提高。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即将一定数量的宫廷御制品放入民窑最好的窑位中搭烧,促进了民窑烧造技艺的发展。民窑青花数量庞大,在康熙朝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民营窑场数量激增,生产十分活跃,产品质量渐趋精进。在瓷器的表现形式上减少约束,使制瓷工匠们不断进行探索创造,瓷器功能结构更为合理,融实用与观赏性于一体;风格朴素动人,自然浑成,与官窑图案规格化相比整体感强,有很大区别。比官窑显得自由活泼,装饰艺术上独特清新,洒脱随意,大胆的夸张,概括的变形,纯真的想象,活泼的布局,雅俗共赏,超过了官窑。作品主要是满足国内外市场的生活需要,数量上要多于官窑,但质量上要略逊于官窑。

康熙官窑主要烧造宫廷用瓷,它拥有雄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景德镇御窑厂云集了全国制瓷高手,他们刻意求精,以工精质美取胜,无论复杂简单器物都做得十分考究。官府不仅垄断占有优质的原料,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决不是一般民窑可比,许多御器生产由内廷“发瓷样”烧制,产品不仅满足宫廷帝王的各种需求,同时也包括对文武大臣的赏赐和对外贸易的往来。客观上也促使制瓷技术达到了所烧之器皆具“精莹纯全”的境地。

康熙帝爱好科学艺术,并高度重视瓷务管理,他亲自选派督陶官,对瓷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据《浮梁县志》和《景德镇陶录》记载,康熙十九年九月,清廷指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到景德镇驻厂督造,二十二年二月又差工部虞卫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驻厂代理督造,这四位督陶官在陶政管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康熙年间《饶州府志》曾记载:“道府厅县各以病造,四公轸念民艰,与有司协恭设处,估值供应,不一累民,民困获苏。公不废事,工商两利,居民渐复其所矣!总之民以陶利,亦以陶病。四公驻节既久,深悉原委,手自芟撷陶政一篇。凡工匠物料题明动支正项钱粮,按项给发,至于运费等项,毫不遗累地方。业今大造,病革弊端,经画多方,官民称便”。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四十四年四月至五十一年十月,又任命江西巡抚郎廷极(字紫垣,号北轩)兼理景德镇窑事,烧造了著名的郎窑青花。从此清代官窑开创了以督陶官姓氏称窑的先例,意义重大,如著名的“臧窑”、“郎窑”等。这些督陶官由地方官巡抚监管窑务,对陶瓷有一定爱好和研究,他们有的驻镇,有的“遥控”,亲自督造宫廷御用器物,并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管理的细则来保证官窑瓷器的质量。可以看到,当年景德镇是官民窑并举,相互促进,竞相发展,欣欣向荣,呈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清人陈浏在《陶雅》中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熙朝虽然五彩瓷器以及各种颜色釉也很著名,但瓷业生产仍以青花为主流,烧造数量庞大,流传范围广,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

风格独树一帜的康熙青花瓷器,即有继承,也有创新,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康熙青花瓷器素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丽明爽、造型古朴多样、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著称,器物纹饰优美,以纯朴、大方蜚声中外,是清代其他朝所无法比拟的,其生产水平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青花瓷器的高峰;也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有人认为,康熙青花与明永、宣青花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据成书于清代的《陶雅》记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清《在园杂志》中也说:“至国朝御窑一出,超越前代,其款式规模,造作精巧”。文献与传世品均表明,清代的青花瓷以康熙朝的产品最能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

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康熙青花来看,数量多,品种全,纹饰丰富。除官窑青花外,民窑青花所占的比重很大,其中不乏大量精美之作,康熙青花有它特有的气质,从呈色、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与清代各朝相比有其特殊的成就。

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跨度大,按照学术界传统的划分方法并参考干支纪年器,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1680-1701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1701-1722年)。早期青花有些接近清初顺治青花的风格,以民窑产品为主,工艺略显粗糙;最具魅力的是康熙中、晚期青花瓷器。以康熙十九年为界,御窑厂烧造数量加大,工艺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形成了风格。 <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