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挖出多少“王”?

蚌埠双墩古墓一号墓墓主身份虽然还没最后定论,但从墓葬的形制、规模及其丰富的随葬品来看,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这极可能就是春秋时期的“钟离子国”国君。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宫希诚所长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这个推测属实,那么墓主就是安徽境内目前挖掘出的第六个“王”。

宫所长告诉记者,周代至春秋时期,各地诸侯争霸,安徽境内像“钟离”这样的小国至少有20多个。如位于现在阜阳、临泉一带的胡国;位于太河一带的沈国;位于桐城、舒城及庐江一带的桐国,以及六国、宗国、蓼国等。宫所长说,这些国家文献记载的非常少,有的仅仅是一个名字,所以要确定他们具体范围都非常难,更别说他们国君所在的墓葬位置了。

目前安徽考古发掘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王墓,只有春秋时期蔡侯墓。该墓葬位于安徽寿县城西门内侧,是1955年5月治淮工程中发现并即行清理发掘。其出土各类文物584件,有青铜器、金叶、玉器、骨器、漆器等。青铜器最多,达486件,其中绝大部分是蔡器、极少数为吴国器物。另外,宫所长告诉记者,1980年在桐城的九里沟,他们发掘清理一春秋时期的大墓葬,该墓葬为长方形土坑墓,墓葬出土了大量高规格的青铜器,如兵器、鼓座和甬钟等,其中最大的甬钟有一米高。宫所长说:“根据器物上的铭文,我们确定其和舒国有一定的关系。从墓葬的规格及随葬品来看,其极可能就是舒国的国君。”

“如果其就是舒国的国君,加上现在的钟离王墓,春秋时期的王就已经是三位。加上六安王陵中的‘共王’刘庆墓、1933年被军阀盗掘的楚王墓,以及位于淮南八公山下的淮南王刘安墓,安徽目前挖出的‘王’有六位。”

-史说

蚌埠双墩1号墓的发掘,将一个消亡近3000年的神秘古国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文物的陆续出土,史书记载的“钟离子国”得到进一步证实。在几千年前的安徽大地上,发生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各国之间进行了怎样的文化交流,才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江淮文化?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中科大文史专家宁业高教授,试图借助钟离国“七鼎墓葬”的出土,重现夏商周时期江淮地区的历史文化蓝图。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