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英文名称:Mount Taishan

编号:200-002

泰山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VI)、N(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概 况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泰山是一座天然的历史、艺术博物馆,仅在泰山的中轴线上就现存有各种石刻1800余处。泰山岱庙天殿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 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在灵岩寺还有40尊宋代的罗汉塑像,造型突出个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雕塑技艺和艺术表现力。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北,海拔1,545米。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泰山山体高大,形象雄伟。尤其是南坡,山势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叠起,气势非凡,蕴藏着奇、险、秀、幽、奥、旷等自然景观特点。人文景观,其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 三重空间。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前连通天街,后接盘道,形成山城一体。由此步步登高,渐入佳境,而由“人间”进入“天庭仙界”。

泰山风景区内,有山峰156座,崖岭138座,名洞72处,奇石72块,溪谷130条, 瀑潭64处,名泉72眼,古树名木万余株,寺庙58座,古遗址128处,碑碣1239块,摩崖刻石1277处。主要分布在岱阳、岱顶、岱阴及灵岩。

“泰山最险处,首推十八盘”,从松山谷底至岱顶南天门的一段盘路,叫摩天云梯,俗称十八盘,全程1公里多,石阶1,594级,垂直高度400米。磴道全用泰山片麻岩修砌。如今,从中天门至岱顶望府山已架设了空中缆车。

泰山是中国山岳公园之一,又是天然的历史、艺术博物馆,泰山中轴线上现存各种石刻1,800余处,著名的有稀世珍宝《秦刻石》、大字鼻祖《经石峪金刚金》、千古之谜《无字碑》、金碧辉煌的唐摩崖石刻《纪泰山铭》等。泰山岱庙天贶殿,与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殿内有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一幅模拟封建帝王封禅巡狩的大型古壁画。灵岩寺千佛殿内的40尊宋代罗汉塑像也很有特色。

泰山,绵亘于山东省中部,前临孔子故里曲阜,背依山东省府济南,主峰海拔1545米,气势磅礴,拔地通天。泰山自古以来与中国的其它四座名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合称“五岳”,泰山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说,从秦皇汉武,到清代帝王,或封禅,或祭祀,绵延不断,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千百年来,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当代文化名人郭沫若游泰山后把泰山比做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1987年,泰山被登录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可将其分为“幽、旷、秀、奥、妙”五大游览区。

东路为泰山“幽”区,从红门至南天门有6293级石阶,峰回路转,步移景换,为历代帝王登山封禅的御道,泰山的文物古迹多在此路左右。沿路主要有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中天门、十八盘等胜景。至斗母宫稍向右斜路步行,便是有名的经石峪。在面积一亩多的石坪上,刻着一千四百余年前北齐人所书佛教典籍《金刚经》部分经文,每字直径约半米,字为隶书,遒劲刚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十八盘”,为泰山著名险道,垂直高达400多米,共有1600多级石磴,直通南天门。十八盘是对登山者体力与意志的考验。奋攀此道,登上南天门,极目远望,天高地远,心旷神怡。

西路为泰山“旷”区,从天外村乘车至中天门,盘山公路九曲回肠。此区有黑龙潭、长寿桥、扇子崖,山环水绕,景色旷秀。

桃山源为泰山“秀”区,有翠屏山、笔架山、五峰翠山、彩带溪、一线天等,群峰竞秀,溪瀑争流,于泰山雄传之外,独具江南山水风韵。

后石坞为泰山“奥”区,景致清而幽。后石坞松涛为岱阴一绝,大、小天烛峰宛如两把长剑直刺青天,百丈瀑、天烛瀑飞流直下,声震十里。

泰山之“妙”区在岱顶。登上南天门,漫步在天街玉栏石阶,就好象遨游天府仙界,飘飘欲仙,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