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都江堰几无恙 三星堆陶器被震碎

此次受灾地区是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集中地区,不仅有都江堰、青城山、大足石刻、兵马俑等世界遗产,更荟萃着藏、羌、回等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地震发生后,当地的文化遗产是否安然无恙躲过此劫?

汶川地震不仅危及震区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在内的世界遗产地及1000多处文物的安全。

此次受灾地区是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集中地区,不仅有都江堰、青城山、大足石刻、兵马俑等世界遗产,更荟萃着藏、羌、回等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地震发生后,当地的文化遗产是否安然无恙躲过此劫?遭遇损失的文物建筑,该如何及时修复,正处于不断余震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又该如何及时加固?

重灾地区

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好二王庙、青城山道观受损

世界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依自然水势而建,历经2000多年,依然经受住7.8级的地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000年底正式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此次地震发生的中心地带,已历经2000年的水利工程能否抵御地下剧烈震动呢?四川省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处于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损的迹象,目前,仅有报告称景区大门受到轻微损坏。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青城山麓的岷江干流上,公元前3世纪中叶,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完成。它依自然之势修建而成,分水堤、引水口、泄洪堤三大主要部分,而民间则形象地称这三处设施为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四川文物局工作人员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震发生后由于都江堰当地通信中断,他们正想尽一切办法了解文物受损情况,已知的消息是,处于岷江中的这几处设施,目前基本无恙,虽然近日余震不断,但因为其设计具有相当的防震性,相信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这几处重要设施应无大碍。这也是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的原因。

而处于都江堰市西门外岷江右岸的山坡上的二王庙是国内最大一处纪念李冰父子的祀庙,历史上曾经过多次重建,据都江堰一位市民介绍,目前二王庙已经垮塌,几乎不存。

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青城山属于道教胜地。山上分布大小道观约百余座,目前文物部门得到的消息是,有数座道观出现垮塌,而一些大型道观寺庙,也出现墙体裂缝等多处受损迹象。

文物人员表示,位于重庆市郊的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由于距震中较远,估计未受到明显损失,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大足方面上报的消息。同样,在去年遭受水灾而垮塌的重庆渣滓洞由于刚实施了修复,估计此次也没有太大的受灾迹象。

国家文物局昨天的统计表明,四川地震灾区包括成都、绵阳、阿坝、德阳四个地区共39个县、市,涉及世界文化遗产1处(都江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其中成都25处、绵阳7处、阿坝12处、德阳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5处(其中成都108处、绵阳38处、阿坝56处、德阳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84处(其中成都266处、绵阳195处、阿坝144处、德阳79处)。此外,还涉及历史文化名城1处(成都)、历史文化名镇3处、历史文化名村1处。

位于震中的汶川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6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汶川县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稳步发展,2007年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此次受灾严重。

据悉,成都地区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办公大楼受损较严重,计有40余处裂缝,部分正在整理的文物标本(主要为陶器)受损;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整理基地有少量陶器受损;古蜀船棺遗址附近的一座大楼开裂,正在抢修,尚未威胁到文物安全;金沙遗址博物馆成为附近几千居民的避难场所,为群众提供基本生活需求,馆内重要文物已紧急撤展,移放库房保存。

修建于明代的12层阆中白塔400多年来一直保存完好,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2日的地震中被震塌6层,此外,四川省广元塔子山的宝塔也被震塌多层。

其他地区

三星堆陶器标本被震碎 兵马俑莫高窟平安

“发生地震时,三星堆博物馆馆内有几百个民工正在施工,当即进行了紧急疏散,并启动紧急预案,三星堆文物基本是安全的。”四川省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耀辉昨天接受早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三星堆博物馆建设时是按防8级地震设计,而且,由于隐患处理及时,12日下午的地震只是震碎了两件陶器标本,真正的文物并没有一件受损。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四川、重庆、山西和甘肃等省市的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和考古研究单位的文物和有关设施受到一定损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周转库房围墙垮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库房有9件陶器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碎,一件三彩器从陈列架上跌落受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考古工地有7件陶器(1件完整器,6件修复器)受损。

<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