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艺品市场开始火了,你注意到了吗?

工艺品 别再说今不如古

同样的工艺,不同的表现。在以古玩为主体的收藏界,当代工艺美术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唐克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

王 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

文乾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新超:百工坊博物馆副馆长

卢 葳 韩涧明:本报记者

仿古瓷、玉器、雕漆、竹雕、紫砂壶、景泰蓝,这些当代工艺美术作品在不经意间已经跻身收藏市场,有些甚至红得发紫,“火”力十足。投资也好,收藏也罢,面对这个正在迅速升温的市场,有人措手不及,有人大惑不解,有人迟疑观望,有人会心一笑。事实上,在我们这个“全民收藏”的时代,板块轮动本应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当代工艺美术的升温也似在情理之中。然而,由于这个门类的特殊性,许多人并不理解这是个怎样的市场,托起的又是怎样一批藏品。

市场火了,你注意到了吗

张新超:雕漆比玉涨得都快。

近年来,当代工艺美术领域最明显的上涨就是翠、玉等名贵石材,有人将这种现象戏称为藏界上演的一出“疯狂的石头”。近10年间,翡翠的价格平均上涨了几倍,部分珍品上涨几十倍。高端的玉器产品也越来越贵,市场出现买高不买低,买涨不买落的现象——价格越高,越有人买;价格越涨,越有人抢。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等等印章石也纷纷成为市场宠儿。

不过,玉石再怎么涨,总是花钱就能买到的,而像北京雕漆一类工艺精深、资源紧俏的手艺,却已经到了有钱也难买的地步。这几年雕漆的价格飞涨,甚至比玉石涨得还快。2003年,一对雕漆大师的八棱梅花葫芦瓶要价只有800元,一只雕有兰花的大瓶也不过9000元。现如今,同样大小的八棱梅花葫芦瓶就算流水线生产的,一只就得一万元。至于大瓶,即使出到10万元也未必拿得下来了。

与此同时,景泰蓝、紫砂、织绣、竹雕、木雕等当代工艺美术品也频频看涨。工艺美术大师们的订单应接不暇。有一些名望高、年纪偏大的大师级人物所接到的订单之多,在其有生之年恐怕都难以完成。

王 山:意料中的收藏视点转移。

收藏视点的转移是意料之中的。人们从文物收藏转向当代工艺品收藏,这里面有经济发展使更多人转移到收藏的原因,有当代工艺美术处于上升通道、关注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当代工艺品的升值空间与风险性要好于文物艺术品收藏。

我们把收藏人群按经济能力分为三档,月收入5000元以下为一档,5000元至1万元为一档,1万元以上为一档。现在文物收藏市场已经不是月收入1万元以下的人可以接受的了,一方面价格昂贵,另一方面真伪存在疑惑,风险性高。如果把同样的钱投到当代工艺美术品,那么不仅物真、人真,而且大师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收藏潜力也都非常好,这就是市场视点迁移的原因。

唐克美:市场偏爱精品。

时下当代工艺美术的市场,从门类上说是普遍在热,只是程度不一。但就各个门类内部而言,则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两极分化: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前者可以达到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后者则可能乏人问津,甚至卖都卖不出去。

那么什么样的才算“好东西”?带着这个问题去问问工艺美术、收藏和文物领域的专家,会发现他们的回答出奇地一致:材料贵重,艺术含量高。

材料贵重无需赘言,工艺美术是材料的艺术。现而今好材料越来越少,再加上许多开采资源面临着枯竭与限制,如缅甸玉和和田籽料那样的名贵材料供不应求。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的人只看重材料,不重视艺术价值。但其实如果材料很好,艺术粗糙,在市场流通中就不会成为名品,也就无法实现名品那样水涨船高的价值。料是大自然赐予的,工则是人类附加的智慧。如果工达不到一定高度,那就不能算是工艺品。

除了纯粹的手艺,这里还应有精心的设计,包括材料的设计、工艺的设计。未来市场潜力最大的工艺品是那些稀少、精美、漂亮、引人注目、能体现个人品位的作品,有些甚至到了不谈价格的地步。

工艺水平完全可能超过古代

文乾刚:今天的技术早已突破前人。

在很多人看来,传统老工沉稳、厚重、细致、匠心,新工则往往流于快速、潦草、浮躁、雷同。然而事实上,新工相比于老工不仅不粗糙,反而在许多方面胜过前人。

就雕刻门类而论,先进的雕刻机械为过去无法企及,按照业内的说法,当代玉雕在工艺水平上早就超过乾隆时期了。就以故宫大玉雕山子来说,一看就能发现它的浮雕非常浅。为什么?不是说不愿意再深入表现,而是以当时的手工工具条件也只能是这样了。而现在的玉雕,你想雕多深那随心所欲。换句话说,工具改进不止意味着快速,更代表着表现手段的进步,这种表达程度是过去不可想像的。

再以雕漆而论,元、明、清都有时代精品,但是,过去以工匠小制作模式加工的限制注定不可能做出大东西来。你看现在我们做的雕漆作品,2至3米的大屏风,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