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急功近利 “申遗”不如自救

昆曲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后,获得了特殊的保护政策,生存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也引发了其它一些剧种的“申遗”热情。到去年底,各省(市、区)上报预审的“遗产”名录已有百余项,其中包括川剧、粤剧、秦腔、汉剧、越剧等。表现出同样“申遗”热情的还有纳西古乐、侗族大歌、满族“说部”、“梁祝”文化、剪纸、云锦、少林功夫等众多文化样式。

针对“申遗”热,有不少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青年报》刊登潘凤亮的文章认为,“申遗”是迫不得已的最后之举,入选并不代表这种文化本身的价值就比别的高,只是因为它更亟须保护而已。我们在大张旗鼓“申遗”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以前对这种文化的保护是非常不得力的。

《工人日报》发表署名黄哲雯的评论员文章说,审视目前的“申遗”热,必须警惕在所谓的“重视”背后可能暗藏的急功近利。一个剧种、一种文化,拯救是必须的,自救则是更为重要的。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