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八个城市角逐大运河申遗

3月26日,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达成扬州共识,确定了大运河5年申遗时间表,标志着大运河申遗提速。

与会的33个运河城市中,有8个来自河南:郑州、开封、洛阳、安阳、鹤壁、新乡、焦作和商丘。河南一度是大运河申遗的“弃子”。

大运河申遗涉及6省2市,是我国涉及省级区域最多的一次联合申遗行动。33个城市既有联合又有竞争,哪些城市将代表运河文化被摆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官员的案头?

幕布已经拉开,尘封的历史正一点点呈现,跟大运河渊源颇深的河南有责任揭开千年运河的秘密。

【发现大运河·河南渊源】

大运河申遗为何迟到20年

有人说,大运河的伟大甚于长城。专家称,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那么大运河则是流动的文化,至今惠泽后代。

但是,长城在1987年就被列入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名录”,20年过去了,在世界文化遗产不断拉长的名单中,人们仍然没有看到大运河的身影。大运河被遗忘了?

国家在确定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时就想列入大运河,但当时考虑到大运河现在还在使用,且运输量很大,要使用就必须不断改造,不算文物,于是没有列入。

在申报长城等首批世界遗产时,不少专家提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但当时普遍的观点是“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大运河一些河段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较重、一些河道已经改变,因此不适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转折点发生在2004年7月。当月,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中国将对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和工作方案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论证,并在评估结果出来后,正式启动申报工作。”

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原先榜上无名的大运河列在首位。

河南一度是大运河申遗的“弃子”

2006年的春天,关于运河申遗的热闹议论不属于河南。那时候叫“京杭大运河申遗”,河南没有被列入运河流过的省份。

2006年5月13日,2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全面考察后认为,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应该是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而非元代以后的京杭大运河。

国家文物局广泛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在公布时,没有使用“京杭大运河”的名字,而使用“大运河”。

2007年6月20日,大运河保护及申遗工作协调会在北京召开,决定将“京杭大运河申遗”更名为“大运河申遗”,把隋唐大运河扩充进来,新增了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

此消息公布后,媒体上刊登的诸多评论认为,京杭大运河更名有可能改变其遗产文化的独立性;把一些原本没有名气的小支流硬是塞进京杭大运河里面,这运河不伦不类,将把人们固有的大运河概念弄得模糊不清。

有评论者更深入地分析:“这样包装改扮醉翁之意也不在‘申遗成功’本身,而在于‘申

遗成功’之后滚滚而来的经费或是其余附加好处罢了。”

“所谓的大运河‘扩容’,实际上是一些地方想与大运河挂钩,在申遗中分一杯羹而已。”

实际上,京杭大运河的前身——隋唐大运河也不是“没有名气的支流”。再者,如果以“京杭大运河”名称申遗可以涵盖之前相关的运河,为什么隋唐大运河的流经区域——河南、安徽一度没有被列入申遗省份?

“历史上,洛阳和北京都曾是‘京城’,如今‘京杭大运河’让人一听就联想到元大运河,而剔除了隋大运河的河南、安徽段,这是不公平的。”大运河申遗办公室主任顾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大运河”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清晰,也能涵盖更多。

河南触摸隋唐大运河脉络

2007年5月,根据全国政协的要求,河南省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两个调研组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大运河考察活动。

调研组详细了解了古代大运河修建情况,对大运河在我省河道走向及变化也进行了汇总,对省内大运河历史遗存进行了摸底。

随后,《关于河南境内大运河历史遗存情况的调研报告》出炉。报告指出:“河南在大运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隋唐至宋元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一直是大运河的中心。”

公元581年,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西安),设洛阳为陪都。杨坚在两个都城之间开凿了广通渠。其子杨广(即隋炀帝)继位后,全国进入运河大建设时期。

他以洛阳为中心,征上百万百姓开挖至江苏的通济渠,同时又征10万百姓疏通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的邗沟。其后5年,杨广又先后两次征发百姓,修通北至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以及江苏镇江到杭州的江南河。

由此,南北大运河始成,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