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器艺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玉(jade)是一庞大的矿物家族,经历史筛选,认定和阗玉与翡翠是标准的玉。

和阗玉(Nephrite)是一种稀少的矿物,蕴藏于新疆省昆仑山北坡,化学成分为含水钙镁硅酸盐,学名为角闪石族透闪石,简称“角闪玉”、“闪石玉”或“闪玉”。

然而,在中国传统中有关玉的观念,是由矿物与文化结成的二元组合,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训释“玉”字时指出:“玉,石之美,有五德……” (根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定义,“五德”是指:“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但事实上,在许慎之前的史前时期,玉早已具有神物和瑞信(身份尊卑标志)等文化、精神上的内涵。至春秋时期,孔子赋与玉以十一德。至此,玉的文化概念已基本完善,而许慎对此又作出了精辟的概括。

翡翠(jadeite)自汉代出现于中国玉坛上,到清朝乾隆晚期在全国盛行起来,但它并没有和阗玉那般深厚的文化底蕴。翡翠产于今缅甸西北山区,为钠铝硅酸盐,较玉略硬。矿物学界称翡翠为硬玉;称和阗玉为软玉。其实两者的重要区别在于其矿物属性,而并非在于硬度,所以硬玉、软玉之称并不科学,中国矿物学界主张停止使用这种称谓。

中国名玉的品种

中国史前时期,珣玗琪、瑶琨和球琳三大名玉,经长期筛选,球琳(即和阗玉)成为唯一名贵的玉,之后成为“帝王玉”,被视为“真玉”,其他各地玉则被降为次等玉,多在民间流通。

现在,尚能识别的中国名玉有:和阗玉、玛纳斯玉、格尔木玉、岫岩老玉、岫岩新玉、鸳鸯玉、蓝田玉、独山玉等。

和阗玉:温润而泽、致密坚韧、色调纯正、蕴藏稀少,以白玉为贵,尤崇羊脂白玉,在历史上充当帝王玉长达4,000年之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玉材之冠。

玛纳斯碧玉:出于新疆天山北麓玛纳斯县,以绿色为主,深者近黑,有油脂光泽、玻璃光泽,致密坚韧,质地细腻,在清乾隆时期被大量开发,为宫廷所用。

岫岩老玉: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细玉沟,透闪石含量高达99%,玉色以黄、绿色为主,最早的遗物是距今12,000年前的砍砸器,所以它是被人们启用最早的玉材。

岫岩新玉:出于辽宁省岫岩县哈达碑乡瓦沟,矿物属性为蛇纹石,质地致密、细腻、坚硬,玉色有蓝、绿、黄、白、黑等色,微透明至半透明,硬度4.8-5.5度,密度2.54-2.84。近年由于大量开采,产量激增,其成品遍布国内外。

玉的鉴别

玉的鉴别是依其质地、色彩、体积以辨其等次、进入市场,其价有差,所以,最早鉴别玉之等次的鉴定人,为采玉人和玉商(贾)。玉器的鉴别除了玉材之外,还要加入设计和制作的工本费、流通费以及利润,按其等次定价。

玉为皇帝、朝廷专用,民间禁用,但大约在宋、元、明、清时对玉禁控制放松,玉材也流入民间。据清内廷档案记载,和阗玉在内廷分为五等,一、二等供内廷使用,三至五等存贮备用。乾隆帝(1736-1799)对内廷时作玉器鉴别等级,所见似有甲、乙、丙三等。清代以前评定玉和玉器的等次,都是依据评定人的经验,这可谓传统鉴别法。

到20世纪,中国已引进检验玉的科技设备,分析其化学成分、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状况,称为科学鉴别法,但玉和玉器的优劣的评定还是要靠经验,一般少用科学检验的方法。

古玉的鉴定价值和辨别真伪两项工作,可用的科学方法仍是很少,也是不能脱离实践经验。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玉器,构成了玉器发展崭新的系列,可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它的历史面貌。这些出土玉器中有不少堪称鉴定标准器,用这批鉴定标准器为依据的鉴定古玉的活动,与传统的经验鉴别活动相对应,可称为科学鉴定法。它形成于晚近的20世纪末,尚需充实和健全。

玉与中国人的审美观

中国人对玉的审美观是中国人审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其基础。远古人如果没有长期的、充分的对玉的审美活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观点──“温”,那么今天中国人的审美观将会形成另一种类型了。古人的玉审美观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古人整体的审美方式与原则。

孔子提出的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之说,不仅是对玉的文化底蕴的高度概括,而且还精辟地阐述了玉文化的思想内涵,确是中国人审美观的理论基础。秦汉以后,由于文学、音乐、戏曲、建筑、绘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国人民审美观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玉的色彩美、音律美被重新探讨、逐步深化,古玉的欣赏与收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