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临摹的新探索——以榆林窟第29窟整窟抢救性整理临摹为例
楡林窟第29窟位于榆林窟东崖北端的上层,覆斗顶窟型,创建于西夏。元代在窟内加砌五层圆形中心佛坛,并补画窟顶。四壁绘有壁画,共11铺。北壁以说法图居中,两侧各绘有一铺《水月观音》,东壁北起绘《药师经变》、《文殊变》、《金刚》各一铺,西壁北起绘《阿弥陀经变》、《普贤变》、《金刚》各一铺,南壁门两侧绘供养人像(11幅图)。四披绘有千佛,窟顶绘有。从壁画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具有藏密风格的题材内容,还是人物造型、服饰,以及供养人身旁的西夏文榜题,都直观具体生动地传达出许多西夏时期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并以其独特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西夏时期的代表洞窟。但由于此窟壁画病害较为严重,近年在加速退化和脱落,壁画图像日渐消失。根据观察和科学分析,壁画起甲脱落的主要原因为底仗泥土层沙粒较多,表面白灰绘画层较薄,且过去信徒燃灯朝拜时,油灯烟熏、油渍粘结于壁画表层,空气不通透,使整窟各铺壁画画面都不同程度地大量起甲和脱落,画面漫漶不清,许多图像难以辨认。上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曾先后两次临摹过该窟的部分壁画,对比当年的临品,壁画上的一些图像今天已不复存在。因此,用临摹的方式,真实记录和留存二十一世纪初壁画的现存面貌和可视图像,成为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工作。
2002年我所着手了榆林窟第29窟临摹的前期准备工作:调查洞窟现状,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工作计划以及人员配置。于2003年以《榆林窟第29窟整窟抢救性整理临摹研究》为课题计划,申报敦煌研究院院级研究课题并获批准,随即正式开始对其进行整窟抢救性的整理复制临摹工作。
过去的临摹工作一般均为常规的工作任务,是凭借多年的临摹经验,以既有的临摹方法使用水粉颜料加少许矿物颜料绘制完成。随着这些年美术所对传统壁画材料的深入研究与广泛运用,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学习与引进,积累了一定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因此,与以往不同,根据榆林窟第29窟的现状,我们确定了临摹的方针:一、强调现状临摹所要呈现的客观性和真实感,将尽可能做到极致。二、首次将电脑技术介入临摹的前期工作。三、首次全部使用与传统壁画材料最为接近的现代制作的矿物颜料和媒介材料,以追求与洞窟壁画最为接近的材质感。四、首次与保护所合作,借助科学的手段,分析洞窟壁画原始颜料成分以及变色原因,使临摹复制在科学依据的指导下,更加精准真实可信。
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获取并处理原始图像,为期六个月。第二阶段整理提取独立意义的完整白描稿。为期一年半。第三阶段着色绘制,为期两年。第四阶段托裱、组装模型。所有工作最终于2007年7月全部完成。
一、运用电脑技术,获取并处理原始图像。
几十年来,敦煌壁画临摹工作中获取壁画线描稿的方法先后有两种:一是采用写生式徒手起稿;二是拍摄黑白正片,按1:1比例幻灯放稿,然后进洞窟对照原画修稿。这两种方法均用时长,且精准性不足,遗失了壁画的许多原始信息。为达到与壁画原作相应的准确性,此次榆林窟第29窟临摹工作首次采用彩色摄影、扫描输入、输出、电脑喷绘等技术,完成了壁画原始图像的采集。使起稿、修稿和白描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线描稿的准确性,并减少在洞窟内的临摹时间,更好地保护了壁画。
1、获取原始图像:运用彩色摄影技术,用nikan135相机将画面按——比例分割,分层定位、平行移动拍摄。每铺画面均拍摄照片约三十张。(拍摄工作照)(画面分割图)
2、处理图像:运用电脑拼图技术,首先将拍摄的壁画照片通过专业扫描仪输入电脑。以photoshop软件为技术支持,根据软件限定一个图形文件最大不超过2G的原则,扫描后的图像精度设在200dpi,然后以每个独立内容的画面为单位进行拼接。(图)
3、通过喷墨打印机输出图像:在托裱好并经过特殊处理过的原大画面尺寸皮纸上,打印出完整的现状壁画图片。由于打印机的墨水是特选的水性墨水,为了防止墨水在皮纸上发生浸染变形,特使用胶矾水将纸做成生熟适宜的程度,既充分地吸收墨水,又不跑墨,并为后续的着色工作留有纸张纤维吸收和伸缩的余地。(图)
二、提取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白描稿:
榆林窟第29窟壁画大量起甲、脱落,或被覆盖于烟渍之下,致使画面中的许多图像已难以辨认。如实再现壁画当下所呈现出的所有图像信息,并对破损严重的图形进行最大可能的恢复。尽可能整理出较为完整的图像白描稿,成为探寻该窟时代特征、造型风格,读解历史信息,展现整体艺术面貌的首要环节。为石窟考古研究提供较为清晰的图像资料,同时也可成为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白描作品。
近几年有关古代壁画粉本的研究正引起一些中外学者的兴趣,由于遗存下来的画稿或是粉本寥寥无几,这些研究缺乏相应的实物来证明、支持相关观点,如果将绘制具有独立意义的完整白描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将会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直接的、有价值的图像证明。也将成为我们未来工作的一个方
责任编辑:zhaosha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