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临摹法要述——兼谈日本壁画临摹法(上)
1937年10月至1938年6月,时任西安中华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西北文物委员会委员的李丁陇先生,独自一人在敦煌探险,并临摹壁画一百余幅,1939年在兰州、西安、重庆等地举办了“李丁陇敦煌壁画临摹展”,从此拉开了中国画家临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的序幕。留法回国的画家王子云先生,在1941年春至年底期间,率民国政府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赴西北,他与考察团几位画家将敦煌莫高窟各时期的壁画作了初步的考察,并对部分代表作品进行了记录性的临摹,于1942年在重庆中央大学等地举办了“敦煌艺术展”。并发表了第一部《莫高窟内容总录》。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在1941年至1943年期间,自筹资金,率门人子侄及喇嘛、画友等临摹石窟壁画276幅,于1943年先后在兰州、成都、重庆等地多次举办“张大千敦煌壁画临摹品展”,并出版了画册《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这些壮举,使曾经繁盛千余年又沉寂数百年的敦煌壁画惊现于国人视野。由于社会各界人士的纷纷呼吁,隶属教育部管辖的文物研究保护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于1944年成立,在所长常书鸿先生的主持领导下,中原内地、长江两岸的有识艺术家和学子们纷纷奔赴西北异域,汇集于敦煌,从此开始了大规模临摹敦煌壁画艺术的事业。
60年过去了,经过敦煌美术工作者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临摹工作硕果累累。作品包括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永靖炳灵寺、张掖天梯山、天水麦积山、新疆克孜尔等地的石窟壁画和酒泉、嘉峪关等地的魏晋墓室壁画2000多幅,敦煌藏经洞出土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所藏的古代绢画40多幅,复制原大洞窟模型12座及彩塑50余身,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以壁画和彩塑临摹品为主的大型敦煌艺术展。这些临摹品,使自北朝至元代的中国佛教艺术精华在海内外得以广泛地传播,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也使更多的人认识了敦煌,理解了敦煌。
敦煌壁画临摹法就在这个传播弘扬敦煌艺术的事业中渐成轮廓,20世纪80年代初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已逾40年的敦煌学专家、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段文杰先生,提出了“临摹是一门学问”的观点,已故著名敦煌学学者史苇湘先生也曾经指出:“临摹是一门专门学问,有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它有一套自己专有的工作方法。而且已经形成了体系。”[2]本文写作的目的,即是要通过对60年来敦煌壁画临摹实践的回顾,总结这门学问,丰富这个体系。完善敦煌壁画临摹学。以期将敦煌壁画艺术的临摹和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各时期进行临摹的目的不同,衡量作品的质量标准、运用的绘制技法、要求的临摹形式、产生的视觉效果也随之不同。在此。有必要汇集梳理、分类勘定,对各时期壁画的临摹技法流程进行总结,以期将敦煌壁画艺术的临摹研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学术化。
一 敦煌壁画临摹的历史回顾
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1944年~1950年
这一时期。临摹研究工作处于初创阶段,潜心一隅的艺术家和学子们,充满了对中华古代文化艺术的追寻渴望,却又面临资金短缺、时局动荡,并且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极差。他们把对生活的—切渴望与追求,都寄托于如饥似渴的临摹工作中,在多种多样壁画内容、形式的实践中摸索临摹技法。但是,此时期的“大部分临品都不能代表敦煌壁画原有的精神”。其原因是:1.对壁画内容不甚了解;2.对中国传统壁画绘制技法不熟悉;3.徒手起稿误差较大。这些原因往往影响临品画面的艺术性,如琐碎、板滞、缺乏生气、不符合原作的精神等。但在当时笔墨纸砚等工具极度短缺的条件下,能够把临摹工作坚持下来就已经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二)1951年~1985年
以常书鸿、段义杰、霍熙亮、欧阳琳、史苇湘、李承仙、李其琼、关友惠、万庚育、李振甫等先生为代表的时期。国家对敦煌学的发展比较重视,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有所改善,绘画所需用的各种材料、有关专业和佛教等方而的参考书籍逐渐增多,特别是对历史、考古、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促使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步入正轨。
在临摹起稿方面,由于运用幻灯技术,使临摹品在造型准确的基础上更加接近壁画原作。在色彩方面采用水粉画颜料绘制。在壁画从墙面转换为纸本方面,多用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三矾九染),并在线条上下功夫。这—时期,还在临摹工作中建立了完整的评审制度——“三查四评”(查修稿、查线条、查工作记录日志;评色彩、评造型、评时代风格、评画面效果)和鉴别临摹品的质量标准。因此,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为数较多的整理性临摹品和现状性临摹品,大多数临摹精品也出于此时。如段文杰的临摹品准确工致,敷染醇厚,气魄宏大,线条勾勒严谨,笔笔劲到,毫无闪失:李其琼的临摹品笔致毫发,谨严秀古,色泽温润华慈;史苇湘的临摹品穷微探极,精丽雅逸。总之,此一时期逐渐形成了形式整齐的临摹式样和较为突出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整理性临
责任编辑:zhaosha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