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瓷器瓷胎与釉色分类

归纳起来,康熙青花的瓷胎分为四种:

1.厚胎青花。主要是大件的鱼缸,大盘,大瓶,大碗等,最厚的可达1.5厘米。

2.中胎青花。绝大多数的琢器圆器均采用此种适中的瓷胎,一般为0.5厘米左右。

3.薄胎青花。包括半脱胎,只限于小酒杯,小碗之类小巧的器物,最薄的只有0.1厘米,极薄而透明。

4.浆胎青花。以细澄的浆泥制成的瓷胎,又称“煨瓷”胎泛土黄色,轻薄松软布满细密的开片纹,有鼻烟壶、印泥盒、唾盂类制品。

釉-康熙时,景德镇使用的釉的原料取自浮梁寺前乡,距今景德镇市区15公里,周围遍布灰岩,狼萁柴。釉的组成主要是石灰石,石英,绢云母和槎柴灰。一般来说,上等瓷器所用釉料,含釉果多,釉灰少,或十五盆釉果配一盆釉灰浆。

康熙青花瓷器的釉色一般有三种:

1.早期青白釉。釉汁凝厚透明,白中泛青。因釉灰的成分偏多而泛青白色。

2.中后期高白釉。也称粉白釉,釉色柔和细白,肥润,半透明,光泽度强。

3.硬亮青釉。釉色青中微闪淡绿,为区别明代已有的亮青釉,而称之为硬亮青釉,釉色较明代薄而亮度高。晚期使用较多。康熙时期的青花瓷釉面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胎与釉的结合十分紧密,应当说在中国瓷器烧造史上胎釉结合最紧密的朝代是康熙朝,有紧被胎体的质密感,可以说:透、薄,亮,紧,是此时釉面的典型特征。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