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青花瓷纹饰断代浅说

大凡喜爱中国古瓷者,绝大多数爱好青花瓷。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即古玩界俗称清三代生产的青花瓷被誉为我国制瓷工艺的又一历史高峰,是目前古瓷收藏者热衷追逐、寻觅的主要目标。

瓷界的朋友都知道,古瓷鉴定主要是辨伪与断代两个方面。在识真的基础上,倘能掌握一些断代的方法,据证以断,循理以求,势必对进一步提高自身鉴赏能力,克服模糊臆断、避免以讹传讹,大有裨益。

青花瓷器的断代与其他瓷器的断代既有相同所在,又有不同之处。识别器物的时代风格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一般瓷器的断代主要看造型,而青花瓷器的断代主要是看纹饰包括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 。

笔者多年来一直不懈致力于古瓷和书画的收藏与研究,赏玩之余,经验点滴积累成领悟。下面将以纹饰为主要依据判断清三代青花瓷年代的认识归纳成如下几点:

一、先观色调。即古玩界俗称的发色。细观青花色调的变化可以找到时代、分期上的区别。

康熙青花瓷色调以翠蓝色为主流,画面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早期蓝中带灰,有的偏灰黑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十年以后逐渐出现浓深、浅淡与稳定几种色调;中期青翠艳丽或轻淡,呈色技术达到巅峰,佳者被称为宝石蓝,明显有别于早、晚期。晚期浅淡或灰暗色居多,有晕散。

雍正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青翠和晕散数种。用色深沉,无漂浮感,但色泽远不及康熙鲜翠艳丽,色阶层次减少。晕散的呈色加上雍正釉面多有细橘皮纹现象,具仿明宣德的效果,重笔点染形成的黑疵是其独具的时代特征。

乾隆青花色调,很多人以为只有正蓝色一种,呈色深厚稳重,事实上对乾隆青花瓷稍作深入研究的人大都知道早期色调仍有雍正晕散出廓的特征,呈色欠稳定;中期以后才逐渐形成正蓝明快的色调,不但稳定清楚,而且和谐统一。虽然还有少量器物蓝中泛黑,层次不清,但色泽仍然凝重沉着;晚期色调稍显青灰,以民窑最为突出。

二、次辨图样。分辨图样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可看出时代特征。

清三代青花瓷图样装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纹样,如各种缠枝花纹以及龙凤、云雷、回纹等;另一类是以山水、人物故事、花鸟等为主题的图案。题材内容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意愿及时代风尚分不开,如康熙崇武,刀马人物在图案中有重点表现。雍正时期流行赏赐瓷器之风,赏瓶以白地莲花为主要纹样,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表示为官以清白廉洁为重,海水则象征四海升平为意;乾隆本人则力倡松竹梅三友图和群仙捧寿之类的吉祥图案。

每个时代图样都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康熙早期以山水楼阁人物、云龙瑞兽、花鸟鱼虫为主。鱼龙变化、双犄牡丹、冰梅纹饰是特色图样,还出现福寿等吉祥文字;中后期题材广泛,有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仿古铜器纹、博古、寿意、龙凤、禽兽图等。历史、戏剧故事的刀马人,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罗汉和以雄狮、麒麟、独角兽为题材的三兽图,长篇诗文词赋等是其独特的画面。

雍正偏重图案化。以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的有牡丹、桃花、海棠、莲花、菊等。折枝花果、缠枝勾莲、蝙蝠仙桃是其典型图案。从器内延伸至器外的画面,又称过枝花、过墙花及过墙龙兴起。此时与康熙比较,有两个减少,一是刀马人较少见;二是大幅的山水图显著减少。

乾隆图样更丰富多彩。除传统的题材外,尤多封建伦理和福禄寿寓意画面。石榴百子、五福捧寿、三羊开泰、五子登科、八吉祥等祈福求祥的内容盛行此朝。另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图样也有较多表现。如安居乐业、喜上眉梢、丹凤朝阳、渔樵耕读等。但构图流于机械,布局繁缛满密,意境也偏俗。

三、再察画法。古玩界俗称画派。考察画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画法的时代个性主要体现在画风和技法两个方面。

先谈画风。康熙早期仍有顺治绘画遗风,豪放粗犷与精细工丽并存;中期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刘沣源、华岩及“四王”等人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晚期承上启下,绘工细腻,用笔纤细,但人物景致布局明显缩小。

雍正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风貌,笔触更趋精细纤柔,构图疏朗,简洁清晰。山水画仍以“四王”院画为宗,花鸟画则多受恽寿平没骨绘法影响。

乾隆时期,文化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前朝及当时名画家对瓷绘都有一定影响。此时山水绘法多宗董浩、张宗苍,婴戏多本金廷标,花鸟则多据蒋廷锡。

如能将不同时期画风上的一些主要特点把握住,自然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

后说技法。技法即指笔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康熙早期用粗线勾勒平涂技法,填色准确;中期起以细线双勾分色技法为主;晚期则以涂染技法为多。

重笔点染技法是雍正一朝仿永乐、宣德的典型风格。线条中用浓料重笔点染,以摹拟苏勃尼青黑斑及晕散的效果。

乾隆朝有单线平涂和单线平涂后点染技法两种,后者占主导地位。线条平滑均匀,填色一丝不苟。与雍正朝不同的是其青料点染的笔触短而圆。

将上述特征把握住,自然可以运用自如,甚至一探其要处即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