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水的南北冲撞

在中国地图上,南水北调如今还只是两条跨越中原腹地纵贯南北的红线,它将史无前例地连通中国的两大水系———长江和黄河。

文明与水的南北冲撞

许多文物专家这样形容南水北调,这项工程跨越了中华文明最集中的中原地区。

据文物部门调查显示,南水北调中、东两线工程涉及文物共计919处,其中包括世界遗产遇真宫、国家级文物河北邢窑遗址、磁县北朝墓群等重要文物古迹。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的这句简单的话,便是中国最初南水北调的工程设想。自那时开始,南水北调工程开始了50多年的勘查和测量工作。2000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其中西线迟至2010年规划动工。

中线工程总干渠从加坝扩容后的湖北丹江口水库陶岔首闸引水,沿规划线路开挖渠道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方城垭口,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进入海河流域后,线路先向西绕行,经焦作潞王坟,再基本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向北延伸,进入北京市的终点为团结湖。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三江营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

因为南水北调工程穿越区域是中国古代人类世代居住地区,涉及的文物无论从价值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三峡。与三峡工程相似,南水北调工程中文物保护与水利工程之间的矛盾将是一次艰难的博弈。

为深入了解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真实情况,本报派出两名文字记者协同两名摄影记者,历时十天,兵分两路采访南水北调中线与东线的两线十点文物保护情况。

行程经湖北、河南、河北、江苏、山东五省的近20个县市,我们对其中的重要文物遗址保护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走访了当地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及权威专家学者。我们力图以一种全景的视角、审慎的态度来展现这一史无前例的庞大工程的文物保护现状,希望我们的调查能为决策部门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我们相信,在这场文明与水的南北大冲撞中,中国文物保护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文物保护问题紧急凸现

在今年4月召开的一次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会议上,许多文物专家这样形容南水北调:这项工程跨越了中华文明最集中的中原地区,就像在一个人的胸前开了一道鲜红的口子。文物专家们在这次会议上普遍达成共识,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穿越区域是中国古代人类世代居住的地区,因此涉及的文物无论从价值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三峡。更有专家将南水北调沿线涉及的文物比作一部详尽记述了中华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完整的编年史。从古人类头骨化石到夏、商、楚、燕、齐鲁文化到中国历朝历代的重要文物古迹遗存,无不涉及。但是由于工程设计、周期以及经费等问题,文物保护问题凸现,留给文物保护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两个部门的两份报告

湖北省文化厅南水北调办公室依然挂着三峡办的招牌。副主任王风竹在接受记者采访前有些顾虑。8月初,在北京召开的最近一次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会议上确定了由水利部门掌握文物保护调查汇总权的原则。国家文物局只有最终审批权。这意味文物部门为南水北调所做的调查工作最终要上交给水利设计部门批复。

“我认为这恐怕是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与三峡的最大不同了。”王风竹有些无奈地说。在主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前,他一直负责着三峡工程湖北段的文物保护工作。“三峡工程文物保护的汇总权在国家文物局,因此文物部门进行的一系列调查和行程报告交给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复核查就可以,然后按照国家文物法的规定向工程部门索要经费。但这次,我们对涉及的文物有多少该不该保护,不能完全说了算。尽管最终的审批权按照法律还在国家文物局,但我们的调查必须先得到工程设计部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通过。”

王风竹随后拿出四本厚厚的调查报告,摊开在桌子上。“这是我们在2003年完成的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库区淹没区域文物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王风竹说,“为这个报告,我们投入了200多万经费,按文物法这笔钱本来应该由工程部门支付,但直到现在工程部门还没定下来。我们只有自己先把钱垫上。时间不等人,即使现在就着手保护,我都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么大规模的抢救工作。”

看得出,这份文物保护调查报告对丹江库区即将被淹没区域的文物分布情况做了十分周密的调查。包括郧县、丹江口、武当山等重要文物保护地区,每处文物都通过表格标明了年代,大小,重要程度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