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陈仓血社火神秘惊奇 文化遗产却遭传承危机

  “正月初十耍社火”是西府人的惯例,意思是从正月初十以后到正月十五之前这段时间,农村人走村串户耍社火。近几年,社火这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城镇越来越少,反而在一些乡村,社火的表演丰富了正月农村的人的精神文化。2月17日,陈仓区赤沙镇三寺村的街道上聚集了不少村民,原来这里下午将有一场血社火上演。

  早上,人民网记者就早早赶到村子,希望能够抓拍到一些精彩画面。但是,村里人也说了,血社火的化妆过程是绝对不外传的。56岁的吴福来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也是三寺村的第三代血社火传承人。今天,吴福来忙里忙外,准备血社火道具和化妆工具。吴福来画好脸谱,准备给社火演员上道具,此时这个过程是最严密的,村民将窗帘拉起来,派几位年轻人守在化妆间门口,严防外人偷看。“这个过程要保密,不能随便外传,都是传承人负责化妆。”村民吴来成告诉记者。

  几个小时过去后,血社火演员们终于画好妆,一个个鱼贯而出。演员头上都用剪刀、斧子、板凳等凶器“刺”进社火演员的额头部位。演员面部表情看似痛苦,低沉不语。

  下午三点,锣鼓敲起来、鞭炮响起来,三寺村的社火耍起来。村里的街道围的水泄不通,群众站在道路两边、屋檐、台阶上争先恐后的观看,许多人边看便露出惊讶的表情。

  “血社火虽然看起来恐怖,但是其目的在于惩恶扬善。血社火的故事取材都来源于四大名著《水浒传》,意味恶人被梁山好汉一一制伏。”三寺村村主任任永生告诉记者,他们村耍血社火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都要用血社火来教育青年人,许多家长也用血社火的故事教育孩子。

  “现在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传承血社火也确实是一件难事。”吴福来老人提起血社火传承有些遗憾,“我的血社火技艺是从我父亲手中学到的,我父亲的是从我爷爷那里学到的。现在我想传给我的孩子,但是他们常年在大城市打工,对这个不感兴趣。只能传给侄子了,侄子虽然也在外面打工,只能在每年过年回来的时候,手把手教给他。”

  吴福来老人也为血社火这项民间技艺传承的事情而担忧,“老祖先留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手上失传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