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腊八节入选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01-11 15:19:50 作者:刘云 来源:都市快报 已浏览次
杭州人有个老习俗:年年腊八节,都要喝上一碗灵隐寺的腊八粥,福气满满地过新年。
今年的腊八节就在下周日(1月17日)。老惯例,还是30万份腊八粥,这几天灵隐寺已经忙着准备起来了。
而就在昨天,灵隐寺腊八节风俗,成功入选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就是说,今年的这碗腊八粥,更有文化意味了。
去年腊八节,灵隐寺方丈释光泉曾说,2015年,灵隐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腊八节申遗。准备了一年后,终于成功。
为什么要申遗?释光泉说,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完全可以申遗。
杭州人老底子以为,腊八粥是“打斋饭”。意思是以前僧人用箩筐沿门乞食,挑回寺里。食之有余,就将饭菜晒干收藏。到了腊八节的早上,熬成粥,回报大家。
实际上,腊八粥最早起源于印度,在《佛本行集经》里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前曾尝试六年苦行而毫无收获。有位牧羊女供养了他,让他恢复体力,在菩提树下参悟,最终走向正道,这一天,刚好是腊月初八。所以,寺院每年的这一天,都用米、谷、枣、莲等煮粥供佛。后来,为了回报、感恩信众,僧人们也开始在这一天,向信众施粥。
再后来,这一习俗随佛教一起,传到了中国。
中国佛教寺院,关于腊八粥的最早记载是北宋徽宗时代的《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寺院施粥的记载。
元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追忆南宋临安(即今杭州)的繁华时说:“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音xùn,蘑菇)、柿、栗(外加粟米和豆)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而灵隐寺早在1978年为接待西哈努克亲王重新开放时,就已恢复了熬腊八粥的传统。不过,当时熬的腊八粥仅限供佛。后来,灵隐寺重建药师殿,寺院送腊八粥给施工人员,余下的分给了居士。
据统计,2008年,灵隐寺施粥8000份;2009年,20万份;2010年,36万份;2011年,30万份;2012年,40万份;从2013年开始,每年固定30万份。
一年年下来,灵隐寺施粥的数量之多,一直居全国首位。
不过,入选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仅仅是一碗腊八粥,还包括灵隐寺的其他腊八节风俗。
首先是供佛祈福。腊八节当天,寺院僧人取香谷、果实,造粥供佛。第一份出锅的腊八粥由僧人依次送到各个殿堂,诚供在佛像前,为天下民众祈愿幸福安康。
灵隐寺方丈释光泉,当天会举行一场大型讲经法会。
还有千僧传供。一千多位僧人,从天王殿一直蜿蜒到大雄宝殿,把腊八粥、花果等贡品,每个人依次传递,最后虔诚地供奉到佛前。
和灵隐寺腊八节习俗,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诗词文赋、民间传说也包含在内,比如宋代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惠思二僧》、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岳飞与腊八粥的传说》《阿二和尚用残羹再造香粥救济人的传说》等。
还有个提醒。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去年开始,杭州各大寺庙包括灵隐寺就已取消了腊八节当天的现场免费施粥,今年也是一样。所以,腊八节当天千万不要再起个早跑去寺庙里了。灵隐寺的30万份腊八粥,将送往学校、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孤寡老人院等地,江干区、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下沙经济开发区也都有社区施粥点,方便大家就近领取。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