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草编达人”传承非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沈慧竹说,做草编工艺品的第一步是在相应的模具上编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瓜手挎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周游列国”手挎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凤呈祥”拖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草编“福”字果盘

 

  古镇、传统技艺、草编达人、竹刻大师……看到这些名词,也许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在嘉定的“阳光工坊”里,我却见到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的年轻与朝气,与有着近千年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鲜明的反差。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年轻的手工学员自身都有这样那样的小缺憾,但他们自信、从容,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艺术的传承人,已经70多岁高龄的计学成老先生,是工坊特聘的草编设计师。

 

  初秋的午后,静谧的嘉定州桥老街上,很容易就找到了“阳光工坊”——它是一幢古色古香的两层建筑,与法华塔隔街相望。大厅陈设着许多漂亮的草编和竹刻工艺品。尤其是不少玲珑精致的草编制品都很实用,比如拎包、果盆、杯套、盆垫、拖鞋等,兼具自然美、艺术美与实用价值。

 

  阳光工坊的负责人周云珠为我倒了一杯茶,我惊喜地看到:平淡无奇的一次性杯子外面套上了精致的、红黄相间的草编杯套,俨然成了一枚小小的艺术品。很难想象,这样美的工艺品竟是出自于一群自身有缺憾的年轻人之手。

 

  “阳光工坊”是嘉定区残联探索残障人士就业培训新模式,通过利用嘉定传统特色黄草编织、竹刻两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残障人士学习和传承。通过“前店后厂”的模式,一方面将制作的作品进行展示与售卖,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及景点游客可以参观工作人员的创作设计和制作流程,了解传统文化。

 

  二楼是黄草编织区以及竹刻雕刻区,我见到了这些工艺品的制作者。他们都专注着手上的工作,丝毫未受干扰,阳光从窗外洒进来,眼前的画面静谧而美好。两侧的墙面上贴有一些学员的合影,他们穿着棉麻等天然材质的服装,满面笑容,看上去跟同龄的年轻人一样阳光自信。

 

  这里迄今已累计培训全日制残障学员近百人,辐射培训200多名。工坊特意聘请了数位草编和竹刻“老法师”教授学员们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艺术的传承人,已经70多岁高龄的计学成老先生,是工坊特聘的草编设计师,他精心设计的图纸,经过学员们的巧手编织,创造出各种令人赞叹的作品。

 

  这里的学员以20-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在工坊不仅可学到传统手工技艺,还能凭借自己的劳动付出收获每月700-3000元不等的酬劳。“许多孩子都不愿走。”周云珠说,学员过来学习是有课程周期的,但很多孩子来了就喜欢上这里了,学习周期结束后都不肯离开。

 

  “我妈妈是做黄草编织的,她编的草帽可好看啦!”每当听到女儿这样提到自己,慧竹说,她都会特别开心。

 

  当我见到沈慧竹的第一眼,就感觉她是个非常阳光的女孩。2011年8月1日,她来到阳光工坊,在那之前,她从未接触过草编这门手艺。

 

  她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的。12岁那年,她不慎摔下楼梯,大脑严重受创。在经历了痛苦的治疗后,虽然捡回了性命,但用不锈钢支撑的脑部对她的语言、思维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原先那个学习优秀、口齿伶俐的女孩不复存在。她并未放弃,坚持完成了初中学业。但之后的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只得赋闲家中,直到从朋友那里听说了“阳光工坊”……

 

  “8月2日,我记得很清楚,过来的第二天,我们就跟着老师去徐行拔黄草。”沈慧竹说起话来语调轻快,“每年5月,我们会去田里落秧,7月下旬开始拔黄草。拔好的黄草捆扎后需揉搓,再一根根分开,在日光下暴晒。”慧竹告诉我,拔黄草要戴手套、袖套,全副武装,否则很容易弄伤手;晒黄草一定得是大热天正当午的时候,虽然很辛苦,但每个学员都很享受这个过程。

 

  在工坊,待的时间越长、学的东西越多,她就越是喜爱这里。有一次,慧竹花了几天时间编织了一顶草帽,还特意缝上了一朵小花。这件作品刚放上展示柜,就被一对过路的母女相中了。“东西还没捂热就被买走了。”慧竹笑着说,“有点舍不得,但看着她们爱不释手的样子,又感觉很欣慰。”

 

  想当初,她从最简单的茶杯套做起,慢慢地,如今已能熟练制作出工艺精细的龙凤呈祥拖鞋、双龙戏珠手挎包,草编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3年,她还上门指导其他学员学习草编,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小老师。阳光般的笑容早已不知不觉在她脸上重现,也感染着身边其他的人。对于草编,慧竹还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很多女孩喜欢传统的手工艺品,草编的包包就很受欢迎,我想设计一些再小巧一点的款式、更丰富的花色,可能会有更多女孩喜欢……”

 

  沈慧竹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女儿常常和街坊邻居或是新认识的朋友说:“我妈妈是做黄草编织的,她编的草帽可好看啦!”每当听到女儿这样提到自己,慧竹说,她都会特别开心。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