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微雕爷爷”封刀数年 为推广非遗节重新出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君维一家人在自贡馆现场雕刻 记者 叶卫东 摄

 

  9月11日至20日,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与此同时,非遗节自贡主题展馆亦吸引了众多观众参观。

 

  在自贡主题展馆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氏手工微刻技艺”的开创者和代表性传承人高君维老人,右眼带着特制放大镜,以刀代笔,小心翼翼地在寿山石上镌刻下小如芥粒的汉字。在自贡馆现场,高老先生一家带去了200余块大大小小的微刻作品。“我们一家人都和石头打交道,我在80岁时已经封刀,这次‘出山’,只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民间文化。”今年84岁的高君维老人说道。很多收藏爱好者都对高老的技艺赞不绝口,希望高老能够将此技艺传承下来。庆幸的是,高君维的妻子刘建英以及儿子高苒和、继女万霞已掌握了部分技艺。

 

  因为痴迷微刻,高君维的右手有两根手指已经变形。“微刻是一个特殊的全手工行业,学员需要有书法基础、文学基础,还要耐得住寂寞。”高君维介绍,他最多能在一平方厘米的石头上镌刻上150个细若蚁须的汉字。在1992年退休后,高君维已将数百位国内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的300万字生平传记微刻在400多块16开大小的石板上。高老表示,为了雕刻这些名人传记,我一共刻坏了近百把刻刀。

 

  与川内著名微雕大师郭月明等人微雕作品需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来辨认不同,高老的微雕作品虽然字体很小,但还是可以凭借肉眼进行辨认。“追求‘微’是微雕艺术的一个方面,但我认为令作品符合老百姓口味也很重要。”高老认为,他的微刻名人传记所选择的微刻字体可以通过肉眼辨识,利于百姓的阅读,也容易被老百姓认可和接受。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