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非遗保护中心秋季公益学堂开始报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九月,迎来又一年开学季,充实而紧张的学习也来了。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在9月至11月开展秋季公益学堂,继暑期推出乐清南拳、乐清细纹刻纸和米塑这三门课程后,秋季全新推出乐清竹编和乐清剪纸两项课程。

 

  乐清细纹刻纸

 

  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目前主要分布在柳市象阳、北白象等乡镇。乐清细纹刻纸反映出浙南沿海和瓯江流域的民俗,是古代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乐清细纹刻纸选材以传统题材为主,包括花卉、鸟兽、戏曲人物、神话、山水等,各种传统图案纹样在几平方厘米大的智商显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刀法工整细腻,图案细如发丝。2006年被选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乐清竹编

 

  乐清竹编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翁垟、象阳、柳市、乐成、磐石、城北等地。 乐清竹编是乐清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素有“乐清三编”之一的美名。乐清竹编就地取材,以漫山遍野出产的毛竹、青皮竹等为原材料。乐清竹编这种编织工艺,用竹丝、 篾片等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经过精心设计,巧妙构思,选模形,以树脂、木材托模,它集设计、造型、劈竹丝、编织、整理、油漆等多道工序为一体。精心制作而成的精美竹编工艺品,既有日用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还能出口创外汇,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乐清剪纸

 

  乐清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它与本土的民俗风情、喜庆活动紧密相依。有用于时岁节日,美化环境装饰的窗花、墙花和挂饰;有用于烘托节日气氛的喜花、礼花、灯花;有刺绣用的帽花、鞋花、枕头花、肚兜花、衣袖花等。正月元宵划龙灯、六月六的拦街福、七月七、九月九??????等等各种活动,剪纸艺术就有了用武之地,如龙船花、面花、糕花、登高旗、民间祭祀等。这些民俗活动年复一年,民间剪纸就伴随着生存和发展。

 

  米 塑

 

  乐清米塑历史悠久,而据记载,捏制米塑的民间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出现,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多用于寿庆、婚嫁、筵席、礼佛等场合。米塑作品风姿各异,情韵生动,神形兼备,妙趣横生。米塑又称“粉塑”,与北方的“面塑”一道称为食品塑作工艺的双绝。米塑以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采取揉、捏、掐、刻、扮等手法,用多种色彩精制成人物、龙凤、花鸟、走兽等工艺品。有的还塑有《三国志》、《封神榜》、《西游记》、《水浒传》等戏曲人物,染上色彩后,惟妙惟肖,让人真假难辨。2009年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关注乐清非遗微信公众号(yqfyzx),留言“秋季报名”,并附上姓名、性别、年龄、手机号码、报名课程、上课时间。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9月11日,额满即止。

 

  中心地址:乐清市伯乐东路918号(市总工会)A区二楼202室

 

  联系电话:0577—61572252

 

  温馨提示

 

  1、乐清非遗保护中心公益学堂所有课程均免费。

 

  2、为避免学员无故旷课,凡报名成功的学员须交保证金200元,允许请假一次(不扣保证金),此外旷课一次扣20元,迟到早退每次扣10元(如请假需提前来电告知:61572252),所扣款项将全部用于购买公益学堂教学材料。

 

  3、全部录取学员名单将公布于乐清非遗微信公众平台,录取的学员请于9月15日前到乐清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交纳保证金,报了名但未交保证金视为自动放弃。

 

  4、如全程参与课程,我们将会归还保证金。

 

  2015乐清非遗公益学堂秋季课程

 

  项目

 

  名称 上课时间 报名对象       人数 授课传承人

 

  乐清   9月16日-10月21日

 

  细纹    每周三晚上        成人          20       郑梅贞

 

  刻纸   7:00——9:00,

 

  共10次课

 

  乐清   9月19日-11月21日

 

  竹编 每周六上午        初中以上      20       陈贤丰

 

  9:00——11:00,

 

  共10次课

 

  乐清   9月19日-10月24日

 

  剪纸 每周六下午        小学生        20       周是一

 

  2:00——3:30,

 

  共6次课

 

  米塑   9月19日—10月24日

 

  (提高班)每周六下午      10—13岁      20       郑小红

 

  3:45——4:45,

 

  共6次课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