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吉“非遗”年画“亮”起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不久前,湖州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群英会”,61岁的民间艺人陈长乐第一次在会上见到了自己家乡安吉的非遗文化——12生肖年画,“那一只只用模板印出来的生肖年画,颜色鲜艳,形态生动活泼,透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味道,我一见后就想着是不是可以把年画扎成竹灯笼,让它亮起来。”擅长制作各种竹工艺品的陈长乐开始动起了脑筋。

 

  几天后,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生肖竹灯笼从陈长乐的手里“亮”起来了。陈长乐微信朋友圈中的不少好友慕名而来,要求为他们扎一套。带着好奇,记者前往陈长乐家中,见到了生肖竹灯笼。

 

  走进陈长乐位于安吉县城的家中,桌上一只只可爱的老虎、猴子、兔子就映入了眼帘。12生肖年画,经过陈长乐的一双巧手,已经摇身变成了一只只精致无比的小灯笼。陈长乐坐在椅子上,正在制作一只生肖马灯笼,两匹栩栩如生的“马”之间用细竹丝支撑起来,成为灯笼的两面。连接部分,陈长乐拿出透明纸,用热胶慢慢粘起来。“热胶的好处在于黏性度好,一冷却就立即黏住,很牢固。”陈长乐说。

 

  “生肖灯笼的制作比一般竹灯笼要难得多。”陈长乐用竹子做过竹马灯,做过竹自行车等竹工艺品,他说,用竹丝做生肖灯笼最难。灯笼的骨架需要用细致均匀的竹丝,撑起一个立体空间,再将生肖贴在两面,中间用透明纸粘好,最后还需要留好放蜡烛的小孔。“整个过程需要耐心,一只灯笼至少得花2个小时,一套生肖最快也要1天半时间。”

 

  陈长乐在制作生肖灯笼时,一边9岁的孙女看得特别认真,“她是我的第一个粉丝!”陈长乐随后拿出手机,刷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我把生肖灯笼发到微信上去后,有不少老友都来向我订制,说是要送给孙子孙女玩,还有些自己收藏着看。”

 

  生肖竹灯笼就这样一下子走红了他的微信朋友圈。短短半个多月时间,陈长乐已经给朋友制作了两套生肖竹灯笼,“360元一套,都来不及做了。”陈长乐笑着说。

 

  陈长乐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喜欢画画和制作工艺品。自从自学了扎灯笼后,到现在差不多已有10年时间,他扎过的灯笼包括走马灯、荷花灯等多类特色灯笼,都是安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湖州‘群英会’回来后,我就开始琢磨这个生肖灯笼,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在思考。”经过研究,陈长乐在尝试制作第一套后大受鼓舞。接下来,他准备在现有的基础上手绘年画,更好地完善生肖竹灯笼,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灯笼是一种传统文化,制作是一门技艺,而如何将两者完美结合,就是艺术。”这是陈长乐经过多年的实践体会,“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需要不断创新。”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