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 “传承人口述史”是非遗保护最好方式

  “‘传承人口述史’是非遗保护工作的‘灵丹妙药’。”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近日在天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动态的、活动的,是不确定的,它保存在传承人的记忆和行为中,想要把‘非遗’以确定的形式保存下来,口述史是最好的方式。”

  冯骥才说,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传承过程当中的主角,是民间文化的领军人物,一个地域的民间审美、民间技能在他们身上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间文化最大的信息量也保存在传承人身上。一代代通过口传身授传递民间文化薪火的传承人,是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和根本。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冯骥才创造性地将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以人为本,关照传承人文化记忆与历史意识成为田野调查的一种学术理念。

  “口述史让非遗保护尝到了甜头。”冯骥才说,自2005年开始,中国民间文化工作者不断地在田野中采录传承人口述史,相继发起专题式的调查、整理和出版工作,十年间,《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等成果先后面世。

  “2011年秋,‘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经三年,现已较好地完成30万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专著。”冯骥才说。

  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天津大学批准,国家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机构——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近日落户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冯骥才表示,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成立后,通过系统、深入地开展传承人口述史的理论建设与田野作业,为遗产保护提供指导和学术支持,更好地推进民间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