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銮:西南岗非遗的草根“守望者”

  在宿迁市泗洪县民间艺术文艺大舞台上,有这么一位身怀绝技、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耀眼明星,他不光是宿迁泗洪锣鼓龙狮领军人物,还是天岗锣鼓代表传承人、吴楚锣鼓龙狮传承人,他就是西南岗非遗的草根“守望者”——吴昌銮。

  吴昌銮和他的锣鼓队频频走上艺术之堂,让泗洪的锣鼓响彻八方。作为宿迁市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业余群众文艺团体,吴昌銮率领的锣鼓队赴韩国参加韩中老年文化艺术节,先后获得“最受欢迎团队奖”和“优秀艺术表演奖”。今年1月,由吴昌銮创作和表演的锣鼓独奏《腾飞岁月》和《喜庆》成功入选2015年第四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

  苦学技艺,练就一身才艺本领

  其实,吴昌銮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是位“草根明星”。

  1948年,吴昌銮出生在泗洪县峰山乡后窑村。父亲是乡里舞狮队的引狮员,四五岁时,他便跟着父亲跑村串户,到处演出,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12岁时,吴昌銮遇到了“贵人”——来自上海的知青陆汉德,正是这位音乐老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一年,他学会了识乐谱、编曲子等。

  1968年,20岁的吴昌銮中学毕业了,没能如愿考上艺术学校的他,带着遗憾在农村劳动。

  劳动之余,吴昌銮也没忘发挥自己的特长。他先后参加村里和乡里的宣传队。当时的宣传队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没有工资收入,也没有制度约束,队员基本都是农民,以劳动为主。这支“散兵游勇”的队伍,外出表演时队员总是凑不齐,不是这家要干活,就是那家来亲戚。无奈之下,吴昌銮就充当了“救火队员”,拉二胡的没来,他就拉二胡,弹琵琶的没到,他就弹琵琶。有时候还要客串主持人、反串女角色等等。时间一长,他就成了“多面手”,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1986年,泗洪县曲艺代表队到淮阴比赛,表演苏北大鼓。当时一共5个鼓手,临行前一天少了一个。当天晚上,所有人都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了,队长又找到了吴昌銮,让他临阵磨枪。吴昌銮放弃了去看电影,留在宿舍里背唱词、找鼓点。第二天一早,他还真把大鼓学会了,并在比赛中拿下二等奖。

  临危受命,开启晚年艺术辉煌

  泗洪县锣鼓历史悠久,境内的天岗湖乡、四河乡、峰山乡等众多乡镇都很盛行。早在明朝,一些地方已形成了“村村锣鼓响,家家有队员”的普及局面。经过锣鼓艺人代代相传,该县境内形成了“长锣片”、“小五番”、“小七点”、“满堂锣”等近10个固定曲牌。

  然而,并没有一支专业的锣鼓队。2001年农历大年二十八,时任泗洪县文化局局长的陈平找到吴昌銮,希望他能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锣鼓队。

  吴昌銮拍着胸脯保证,三个月内拉起一支锣鼓队。

  于是,他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到四河乡潼河村,找到现在的老搭档吴善廷。就在这里,闻名全国的吴家锣鼓龙狮艺术团诞生了。

  短短五天时间,倚仗当地良好的舞龙舞狮群众基础,一支崭新的锣鼓队在大年初五代表泗洪县到沭阳县演出,并获得钱杆和舞狮两个一等奖。不久又在江苏省首届农民艺术节中,一举斩获锣鼓一等奖、舞狮一等奖和民乐大赛银奖三项大奖。吴家锣鼓成立的当年,便获得省市县各类大奖12个,让人叹为观止。

  正如吴昌銮自己所说,吴家锣鼓的成立,揭开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艺术华章。

  传承传播,将锣鼓艺术发扬光大

  “逢年过节、喜庆的日子总少不了锣鼓,可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会打,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正是在这样的想法下,吴昌銮开始了他的传承路。

  传承不是守旧。吴家锣鼓在吸收和传承传统经典曲牌和编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相继形成了“十八翻”、“小七点”、“凤凰三点头”等独具特色的曲牌,并融合吴家人自成一脉的独特演奏技法,成就了吴家锣鼓高超的艺术价值。其中,以山歌对唱形式表现劳动场景的喜庆锣鼓“十八翻”最为经典,屡获好评。

  如今,吴家锣鼓队有队员20余人,农忙时他们种田,农闲时打工,白天忙生产,晚上搞排练,节假日及平时会不定期为当地群众义务演出。每年的大年三十至农历二月二期间,吴昌銮和他的锣鼓队就会一直活跃在农村的各个地方,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为了让锣鼓后继有人,他在当地中心小学开办了锣鼓兴趣班,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从少年入手,而且亲自收徒,将这门手艺推广普及。他辅导了峰山中学少年锣鼓队、峰山中心小学儿童腰鼓队、梅花中心小学洪武花棍舞队、重岗中心小学渔鼓队等一大批传统民间文艺传承人,在省市县有一定的影响,峰山中心小学还被授予“非遗进校园项目”优秀传承基地。

  他的功绩不断得到国家文化部门和各级领导的认可。2008年12月,他被授予国家舞龙舞狮项目“中华人民共国民一级裁判员”称号;2012年,被中国管弦乐协会专业打击乐协会吸收为会员;先后被省市文化部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星”、“文化创业之星”、“百名文化人”、“本土拔尖文化名人”、“天岗锣鼓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他所率领的文化团队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特色文化团队”,他和他的团队先后获奖国家级8次、省级18次、市级21次。

  “吴昌銮是一个爱‘玩’的人,会‘玩’的人,而且能‘玩’出名堂的人。他对锣鼓艺术的热爱胜于对生命的追求,自己掏钱为队伍购置服装道具,辅导传承人员,不计报酬,无怨无悔,以一颗普通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心,为基层文化事业添砖加瓦。”和吴昌銮有着几十年深交的峰山乡文广中心主任刘其莹给予了这样评价。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