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借传统庙会焕发生机

  16日是农历五月初一,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的乔家金街传统庙会照例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吸引了大批商贩和市民前来。

  当中,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清真老茶汤再次成为活动亮点。只见传承人吴文昌右手执红铜壶,左手执碗,壶身一倾,壶嘴与碗口间便架起了一条滚烫的“水桥”,随着他手一收,碗中的小米面瞬间成了热气腾腾的茶汤。

  “平时在学校门口支个摊档,每天能卖一百多元,像这样初一、十五的庙会,收入可以到四五百元,要是赶上春节、端午节这些重大节日,生意还会更好。”吴文昌一边忙着为食客泡制茶汤,一边对记者说。

  据了解,自2013年清真老茶汤被确定为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每逢庙会,吴文昌都会应当地文化部门邀请,将摊档“移师”现场。

  “借助传统庙会的集市平台,市民更好地了解到了非遗等传统文化,民间技艺传承人收入也能有所提高。”包头市东河区文管所所长杨帆对记者表示,市场化对传统民间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大有裨益。

  杨帆介绍,庙会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在东河老城区有着悠久历史。“最初人们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前往妙法寺烧香,后来在寺庙周边形成了娱乐、购物等活动在内的庙会文化,至今不衰。”

  “非遗”等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在不少地方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但在包头市东河区,面锁、糖塑、六合枕等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因庙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现在生意忙时,我80多岁的老母亲还能在家帮着给枕头绣花呢!”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合枕的传承人温永华告诉记者。

  “‘非遗’文化出现在传统庙会上,实际是给传统手工艺开辟市场化出路。”包头市东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郭海峰表示,这些文化本来就源自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不少就诞生在集市上,理应让其回归本位,而不是被供奉成高高在上的“殿堂艺术”,这样才能使“非遗”文化焕发其应有的生命力,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