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阳信五项地方非遗传承人抱团求存
2015-06-13 23:04:10 作者:席敏 来源:新华网 已浏览次
抿下一口茶,清清嗓子,轻拨三弦琴,清澈动听的古典旋律便从指尖弦间如流水般淌了出来。旋即,一段用地方方言唱出的传统西河大鼓名段《罗成算卦》便响彻舞台上空,周围群众一片静寂,等弦静音落方才响起如潮掌声……
这是记者近日在山东省阳信县城区一处广场上看到的一幕。这是一场由阳信县鼓书院专门组织的周末鼓书会,免费为当地群众提供传统鼓书演出。每逢周末,这样的鼓书会就会在城区的休闲广场上举办,由当地五项地方鼓书传承人轮番上台演出。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源于清代中叶,曾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与过去风靡一时的场景相比,如今西河大鼓已是逐渐式微,精通者稀少,面临失传的风险。在阳信县,和西河大鼓一样面临失传的还有另外4项地方鼓书,毛竹板书、渤海大鼓、木板大鼓和鲁北大鼓。
据阳信县文化馆馆长周和平介绍,除了西河大鼓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其余4个地方鼓书均是滨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些鼓书在阳信和周边地区都非常受欢迎,民间艺人也很多,观众特别喜爱。但随着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观众们的选择空间更大了,传统鼓书的吸引力也弱了。”周和平说。
今年73岁的毛竹板书传承人李洪儒从16岁开始拜师学艺,历经3年才学成出师,是当地毛竹板书年龄最大的传承人。李洪儒说,上世纪50年代阳信县曾有一个专门的曲艺团体,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名动四方。但受到现代传播途径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迫于生存压力,这个团体在上世纪80年代解散,当地从此鲜见这5个地方鼓书的表演。
“解散之后我偷偷地哭了好多次,想着这门艺术可能在我们的手里丢了,就特别难过。”李洪儒说,由于年龄普遍偏大,又没有务农的经验,他和其他几位传承人只能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
2009年,阳信县挖掘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这5大地方鼓书的传承,专门成立阳信鼓书院。通过寻访民间老艺人,将25位民间传承人集中在一起,一方面照料这些老艺人的饮食起居,一方面促进相互切磋交流,并新创许多适应当下的新书段。李洪儒说:“要不是组织起鼓书院,民间艺人还是一盘散沙,我们这些老艺人还不知道上哪里去了。虽然年龄大了,但是往台上一站精神就来了,现在一场演上两个小时完全没问题。”
周和平说,阳信县鼓书院现在是当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送文化下乡的重要部分,平时艺人们交流和创作,周末便下乡演出。
虽然成立一家鼓书院将5项地方鼓书保留了下来,但依然有一个难题萦绕在所有老艺人的心头——当初的25位老艺人在世的只剩下20位,而且都难以找到新的传人。在每次周末鼓书会上,他们都会在舞台醒目处贴上一张收徒启事,但效果甚微。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