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铜雕大师赵秀林革新传统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铜,5000年华夏文明的重要符号。李颀有诗云:“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欧阳修赞叹:“壮士亦何为,素丝悲青铜”;秦观词中述:“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铜炉、铜镜、铜驼,铜之纹饰、铜之铭文,一段“铜文化”囊括了悠悠千年历史之精华。而在千年古城绍兴,这一自古盛产铜锡之地,至今仍留存着一门与“铜”相连的技艺——铜雕。

 

  为感受这门传统技艺,记者来到绍兴城北蕺山脚下的书圣故里。在笔架桥27号,一幢白墙黑瓦的二层小楼便是由民间铜雕艺人设立的绍兴铜雕展示馆。

 

  馆前立着一尊一人高的青铜雕像,两手交叉,捋着胡子。此时,与雕像一般样貌的老人迎了出来,理了理一头长发,中气十足地说:“你看,像不像,我照着自己样子做的。”这个精神头十足的白发老人,便是刚获“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头衔的“绍兴铜雕”代表性传承人赵秀林。

 

  叮叮当当”间,承袭家学

 

  走进铜雕馆,白铜、黄铜、红铜,小器、大件、巨幅,成排按时间轴陈列的各式铜雕作品瞬时让人感叹民间匠人的巧夺天工。从最早的铜壶、铜墨盒,到随后的伟人铜雕像、水乡旖旎风光、古越历史故事,赵秀林指着一件件作品,将赵氏绍兴铜雕的承袭脉络清晰铺陈开来。

 

  1902年,绍兴一带手工铜锡制作加工业兴盛,一间间铜镴店生意兴隆,手艺人打造的铜炉、铜锁是家家必备之物。就在这一年,赵秀林的爷爷赵六一在如今绍兴市柯桥区华舍镇二木桥下,开起了一家“阿一铜镴店”,赵氏绍兴铜雕由此而始。

 

  赵秀林告诉记者,爷爷最早尝试在暖手的铜火熜上雕刻吉祥花纹,而父亲则擅长绘画,最钟爱在铜墨盒上刻上雅致的诗句与花纹。

 

  9岁开始,从小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长大的赵秀林,便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铜雕。年幼的他曾做过一年箍桶学徒,学了两年打铁,并学会了雕刻印章、书法绘画等多种手艺。16岁起,他跟着华舍镇的胡如淼先生学了3年扇面画。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赵家的铜镴店被关停,赵秀林成了绍兴东浦绸厂的工人。出于对家传手艺的执着,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赵秀林的屋子里总会响起“叮叮当当”的声音,焊铜锁、刻铜章,年复一年,倒也做得小有名气。“刻一个铜章大概要花20个小时,80年代能卖到50元一颗,当时是很不错的收入了。”赵秀林说。

 

  “流浪式”采风,革新铜雕

 

  2000年,国有企业转制,赵秀林下岗。47岁的他不顾家人反对,怀揣着4.8万元下岗补贴,开始了全国采风之旅。

 

  走过内蒙古、吉林、云南,那一年的赵秀林探寻了不计其数的民间艺人,大大增长了见识。“我常常盯着路边手艺人一看就是一天。”赵秀林回忆,一次,他在云南西双版纳打洛镇迷失了方向,翻越几个山头才找到一户住家。由于语言不通,他靠比划与他们交流,白天为住家的大铜壶和铜盆雕刻花纹,以换得一日三餐和住宿。“回来之后,我的作品风格跟以前大不一样,格局更开阔了。”他说。

 

  结束20个月“流浪”回到绍兴后的赵秀林,一改在器具上“小打小闹”式的刻画,向雕琢大型平面铜雕精品发展;一改绍兴铜雕以刻为主的制作方法,向“阳雕”与“阴刻”并举的方向发展。他将大色块雕刻与中国水墨画结合,用劈、铲、剁、锉、削等雕刻技巧表现水墨书画的浓淡、深浅、粗细。作品的主题,也从过去的伟人雕像转向对风物民俗的表现。“要是能把大家熟悉的东西刻好刻活了,那才是本事。”

 

  赵秀林告诉记者,为了雕好绍兴人最熟悉的《兰亭序》,他整整做了12年“傻子”,“《兰亭序》前后38枚印章,每一枚的字体风格都大相径庭,王羲之更是书圣,金钩银画,我天天捧着《兰亭序》研究琢磨。”要临摹这份天下第一行书尚且不易,更何况要一刀一刀刻出来。12年间,赵秀林共刻了一百余幅《兰亭序》,其中刻坏的有五六十幅;最终,历经百次打磨而成的两米长巨幅《兰亭序》,让他成功摘得了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技艺苦中成,生生不息

 

  在赵秀林日日伏案的工作台上,几枚铜钉固定着新作《小桥流水江南家》。作品勾画的是安昌古镇一景:乌篷船泛于河中,沿河是光洁的石板路、古朴的江南小院和一座用石块砌成的古桥。恰在这时,从窗口透进来的阳光斜照在铜雕作品上,雕琢的景致霎时活了起来,水漾波纹透着晶莹,沿河的石板路也闪着油亮的光,何其妙哉!

 

  “现在我每天早上6时就坐在这里,通常完成一幅作品要敲打几十万下。”赵秀林从桌上的十几把白钢刻刀中拿起一把,右手握住小榔头,左手调整好刻刀角度,在画面中的“流水”处呯呯一凿,刻出道道波纹。“这块铜板只有1.5毫米厚,刻刀的角度如果有一点没把握好,一榔头下去,铜板背后就是一个洞,整幅作品就毁了。”将作品翻转细看,尽管正面凹凸有致,背面确实别样平整。

 

  赵秀林的手掌几乎呈黄白两色,黄色的是厚厚的老茧,白色的则是起泡后脱的皮,仔细一看,连指节之间的纹路周围也满是厚茧。“铜雕是个精细活,要特别投入,不小心滴一滴汗,溅一点唾沫在作品上,都会留下擦不去的痕迹。”日复一日专注于雕刻极易反光的铜板,赵秀林落下了爱流眼泪的毛病,颈椎腰椎也常有病痛。

 

  环视四周,工作室墙面上的奖状头衔不计其数,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更有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和中国文联一起授予的“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想要的成就都有了,如今我儿子也继承了铜雕手艺,成了赵氏铜雕的第四代传承人。”谈起当下的生活,赵秀林有欣慰也有期待。“我盼着把所有作品都捐出去,建一座铜雕博物馆,让绍兴铜雕薪火不绝,发扬光大。”(柯桥非遗中心 陈佳莹 朱利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