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非遗保护:融入创新设计 唤醒传统之美
2014-11-30 16:36: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已浏览次
天津建城600多年,几经荣辱。它既经历了开埠的繁华、九国租界的喧嚣,也走过撤县设市的变革,更见证了津门昔日的鼎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天津的发展从历史深处走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历代百工技艺精湛,不仅将这些技艺带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把它们带进艺术殿堂。
开辟非遗高端之路 更新津门文化标签
说起一座城市,人们首先会想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标签。那么,海河畔、塘沽口的天津有哪些文化标签呢?人们耳边可能会响起嘹亮的京韵大鼓,驰名八方的相声曲艺,眼前浮现街头热腾腾的煎饼果子、薄皮大馅的狗不理包子、酥软香脆的十八街大麻花,老美华、盛锡福是天津人身上“穿戴”出的老字号,风筝魏、泥人张是人们赏玩的工艺品……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标签,渗透进天津人的衣食住行,让生活在天津的人更恬淡,也更容易满足。如今,这些文化标签有了一个统一的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也自然成为连接天津这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脐带。
天津建城600多年,几经荣辱。它既经历了开埠的繁华、九国租界的喧嚣,也走过撤县设市的变革,更见证了津门昔日的鼎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天津的发展从历史深处走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历代百工技艺精湛,不仅将这些技艺带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把它们带进艺术殿堂。
受运河文化的影响,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南北共融的面貌。此外,受开埠通商的影响,天津越来越像一个万国侨民共聚的大都市,因此很多非遗项目也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润,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例,南、北运河与海河在天津三岔口相汇,水路运输通畅起来,南方的海派画稿图样、颜料、宣纸以及毛笔棕刷都随运河而来。得益于运河的滋养之外,杨柳青木版年画呈现出的透视性绘画技巧则完全受西式洋画的影响。
天津隆顺榕中药生产技艺也是一个突出例子,全国历史上第一个中成药片剂、酊剂、颗粒剂都在天津完成,开全国风气之先,这正是得益于西式制药技术的引进。
非遗项目来自天津人的日常生活,蕴含着天津人美好的城市记忆。绘作、服饰、食技、艺赏等,无不昭示着渤海明珠的风采。目前,天津市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个、市级非遗项目1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9名。近年来,天津市通过建设非遗数据库,设立保护基地、传习基地、展示场馆和扶持非遗项目的主题博物馆等多种方式,多措并举形成规范有序、传承有力的非遗保护机制。
非遗做美育 手艺耀津门
6月14日,一台名为《记忆天津——我们的非遗》大型主题舞台剧在天津津湾大剧场首演。杨柳青木版年画、风筝魏、泥人张、天津茶馆相声等数十项非遗项目轮番登场,众多天津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老美华、桂发祥等也借助节目的精巧编排在舞台上集中亮相,将天津百年的非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次活动借助微距拍摄、LED展映、音效混响等各种多媒体手段,把非遗搬上舞台,让“遗产”活了起来。借助艺术表演,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间的认知度和普及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我们需要用一两代人的时间去培养传统文化的接受群体和消费群体。”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文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宣传是一个支点,政府对非遗的引导和支持是杠杆,希望撬动的是美的营造或者说美育社会氛围的构建。
在杨文看来,天津市在下一盘“非遗做美育”的大棋。“文化如雨露般滋养、浸润人们的心灵。中国传统的颜色和图案是什么?里面有哪些民俗和文化的深意?这些都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进行传播。”杨文所说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建构在中小学、大学以及大众3个群体之上。在大学校园中,天津市实施了“非遗进校园五个一计划”,这“五个一”包括:一场讲座、一次传习、一场演出、一个基地、一个课题,在大学校园内掀起了一股非遗热潮。
相比大学的非遗宣传,小学中的非遗推广更见成效,做到了美的熏陶从娃娃抓起。2013年开始,非遗保护中心与天津市教育学会合作,在中小学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素质教育》课题。课题吸纳中央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高等专业院校的学术中坚力量,采取专家与传承人合作的方式,在天津市小学校园中培训非遗项目的传习教师,在实践研究中探索将学校建设成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的方法途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一课题选择可操作类的传统技艺、音乐、说唱等非遗项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小学的主副科,借此推出了一批试点学校和特色学校。剪纸、古诗词吟诵和武术健身操成为首批进入小学校园的非遗项目。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剪纸的传承人郝桂芬就在这项工作的推动下站在了小学的讲台上。“教剪纸不仅仅是讲授技巧,更是把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杨柳青剪纸源于民间的绣花样子,传统的图案古朴耐看,是我们的传家宝。我尽量挑选简单易学的老绣花样子让学生们练习。”郝桂芬表示,传统图案过去经常出现在人们家里的枕套、荷包上,图案形象已经深深扎根在她心里,可以随意改造剪裁,但学生们还需要照图案下剪刀。她会在课堂上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运用剪刀,剪裁图案的先后顺序也有法可依。除了技巧指导外,郝桂芬认为给孩子们以传统的熏陶更为重要,所以在讲解剪纸技巧时也给孩子们讲什么叫福寿三多,讲杨柳青木版年画中“莲年有余”的象征意义,讲十二生肖的民间故事……这位剪纸作品曾被比尔·盖茨收藏、有众多海外粉丝的剪纸大师与天津市许多非遗传承人一样,正在成为一位“中国美感”的传播者。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