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非遗条例征求意见:传统口头文学今后也可申非遗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这些都有望在甘肃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甘肃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就《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这些都有望在我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就《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据悉,《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中属于文物的实物和场所,适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我省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后予以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享有下列权利:传授、展示技艺和开展学术研究;享受传承人补助费;开展传承活动有困难的,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申请扶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按照师承形式或者其他方式选择、培养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已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保护单位或者代表性传承人的,予以撤销,责令返还保护经费和传承补贴,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