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汝城香火龙”火光飞天闹民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香火龙的点火仪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香火龙表演吸引众多游客与当地民众观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香火龙在夜空中舞动

      11月8日晚,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汝城香火龙表演在湖南省汝城县爱莲广场上演,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和当地群众前来观看。

 

      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是一种造型威武、结构精美、技艺精湛、场景壮观、气氛热烈、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综合艺术活动,按照习俗在每年元宵节前后夜间举行。

 

      当晚八点,当地民众早早聚集在一起。由稻草、棕叶、南竹、向日葵杆、龙香制作而成香火龙,每支龙香长60厘米,约4万支龙香密密匝匝按造型插遍龙身,十分壮美。香火龙表演首先是给龙点香。大约1个小时后,红红的火光将周围的群众照得通红一片。之后,三眼炮争先轰响,接着鼓乐喧天,鞭炮齐鸣。100多位青壮年头顶草帽一齐上阵。舞龙头每8人一组,其余每2人一扛,刹那间一条长约30米的香火龙腾空而起。在众人的努力下,香火龙绕圈徐徐前行,点燃的香火龙在夜空中威武轩昂。

 

      当地观众曹雄清向记者介绍,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宋朝时,汝城连年水灾,民不聊生,乡民扎草龙烧掉,以求消除水灾。制稻草龙便成为习俗沿袭下来,成了一种汉族民俗娱乐活动。每年新春佳节之际,各村举行舞龙活动,庆贺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香火龙所到之处,广场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欢声鼎沸。火光到处,红光闪闪,一片瑞霭祥烟,场面极度热烈壮观。路过的各式车辆纷纷停车熄灯,鸣叫喇叭以示敬意。

 

      汝城香火龙早年活跃于民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香火龙这项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近年来舞香火龙的村庄越来越少,规模也越来越小。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汝城县“香火龙”榜上有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