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裂变 让非遗焕发新生
2014-09-15 16:46:17 作者:孙灿芬 来源:泉州晚报 已浏览次
昨日傍晚,为期四天的“文化之都·飘香安溪”文化周落下帷幕。在这期间,要说什么活动最受小朋友的欢迎,无疑就是“天工荟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溪竹藤编展示”。在这里,大家不仅可以欣赏精美的竹藤编作品,还能跟着全国和省劳模、国家非遗项目竹藤编技艺传承人陈清河一起创作,亲手做一件作品带回家。而围观的家长则表示,在非遗传承发展艰难的当下,安溪竹藤编不仅入选国家级非遗,还成为安溪紧随茶业之后的第二大民生产业,其经验值得思索和推广。
深植民间
成就四十亿产值民生产业
在现场,除了获奖的竹编作品外,市民们更多看到的是藤椅、藤篮以及仙鹤、人像等藤铁作品,竹子的身影并不多。而事实上,安溪竹藤编工艺最早的发展,从竹编热水瓶壳起步。
“用竹编制生产生活用具,是盛产竹子的南方省份普遍的生活习俗。但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发展竹编,安溪在全国开创先河。”陈清河介绍说,1971年,安溪在全国率先设立竹编车间,并想方设法与省进出口工艺品公司挂钩定点,很好地解决了销售问题。短短几年,就成为全国、全省竹编工艺品出口生产的重点基地,生产的竹编热水瓶壳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世纪80年代,安溪创办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省安星藤器企业有限公司。创新引入藤的元素,竹藤编工艺业迎来新一轮发展。而到了1991年,当“刚柔并济”的火花进入产业——用坚硬铁条与柔软藤丝相结合做出的藤铁工艺产品一经问世,即成为国际市场的潮流时尚。
因应形势,近年来,安溪又拓展内涵外延,将藤铁工艺业提升拓展至家居工艺产业,国内和国外市场两手抓,更好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截至目前,安溪已拥有藤铁家居工艺企业400多家,加工点3000多个,从业者12万人、年产值近40亿元。
创新发展
在变化中摆脱衰亡周期
同样是非遗,安溪铁观音和安溪竹藤编蓬勃发展,安溪蓝印花布却已濒临失传。一兴一衰的比较之下,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命题更为凸显。
在陈清河看来,非遗要传承发展,决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单纯的保护,无法形成经济社会效益,必然注定是短命的”,因此必须将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并举。他结合安溪竹藤编发展历程说,从体制到材质,从产品到市场,安溪竹藤编一直在创新中裂变,在变化中摆脱事物固有的衰亡周期。
今年上半年,安溪县《关于促进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措施》,以财政资金的加大投入,强化对内涵外延拓展后的该产业的扶持。作为业界权威,陈清河对这一举措赞赏有加的同时也建议,以产学研结合的理念设立研究所、人才培养基地和相关专业等公共平台,做好产业的同时反哺非遗传承发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