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针与线的艺术绝唱

2014年8月16日,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参加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的部分领导夫人共同体验苏州刺绣,并预祝青奥会圆满成功。让位列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那么苏绣缘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其收藏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文物网于近日采访了北京凤兰绣庄负责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马凤兰以及凤兰绣庄庄主赵云,他们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关于刺绣的历史长卷。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于水秀)2014年8月16日,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参加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的部分领导夫人共同体验苏州刺绣,并预祝青奥会圆满成功。让位列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自古以来,苏绣就作为“国礼”被送往其他国家,这种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纽带。近代以来,苏绣开始走下神坛,为寻常百姓所收藏,并且其价格逐渐攀升。那么苏绣传承至今,魅力不减的原因是什么?哪些作品又是当下的收藏热点?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文物网于近日采访了北京凤兰绣庄负责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马凤兰以及凤兰绣庄庄主赵云,他们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关于刺绣的长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凤兰绣庄苏绣作品

 

       发展离不开政府提倡,媒体推广


       自古以来,苏绣就是国宴的座上客。不少领导人将其作为中国文化内涵的代表赠予国外元首。目前,大机器生产的环境下,这种传统的手工技术更是难能可贵,其收藏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国家不断推广这种传统技艺,支持民族产品的发展。其次媒体的报道,信息不断地交流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就目前凤兰绣庄而言,大量的国外游客慕名而来,也为苏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赵云告诉中国文物网记者,苏绣是江南文化的符号,是反映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传统男耕女织文化的再延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苏绣以其复杂的手工艺制作,集装饰与艺术于一身,在古代时就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苏绣选用蚕丝制作,绣娘技艺高超,针脚密实细腻,立体感强,这是一种对于历史地怀念,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置于木座上的苏绣,犹如画卷,意境幽深、回味无穷。

 

       由传统单一到形式变化多样


       马凤兰对于中国文物网记者的到来表示非常欢迎,她先向中国文物网记者展示了自己在创作的作品,是一幅国色天香牡丹图,远看像是一幅水墨画,将中国画的浓、淡、干、湿、焦与针、线完美的结合,乃上乘之作。绣庄中有不下百件苏绣作品,题材广泛,如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国吉祥图案、外国油画、照片创作等等。


       在欣赏几件民国时期的苏绣作品时,她介绍说民国之前的苏绣大都是依据想象而绘制的,因此刺绣作品题材较为单一,包括传统吉祥图案,如松鹤延年、连年有余等,历史上,将苏绣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最典型的时期是明代,明代出现了文人画与苏绣艺术的结合。相对于现代的苏绣,古代苏绣针法略为粗糙,绣面不够光洁,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历代苏绣作品都是那一时代的精品,代表了那一时代苏绣的最高水平。而近代以来,随着国家形式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现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民族地传统地开始走向世界,为了迎合这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创作出适应时代的苏绣产品,苏绣制作者们在传统地题材中加入新鲜元素,使苏绣形成了现在针法齐全、种类繁多、体系健全的制作系统,使其生命力的发展更加蓬勃。


       收藏关注点


      
(1) 以质量为平衡标准,并不完全按照时代的先后去评判苏绣的收藏价值,所谓的苏绣质量主要是指以下几点:首先光泽,光亮度高的苏绣,一般质量为上乘;其次是细密度,好的苏绣作品一般密实细腻、均匀;第三是立体感,好的刺绣作品立体感强;第四色彩的处理与艺术效果的表现,取决于绣娘的修为。


       (2) 以肖像和名人字画为题材的内容,苏绣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3) 大型纪念活动或体育运动盛会的图标,这些活动本身就有着非凡的意义,用苏绣表现,意义更加非凡。

 

       专家简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凤兰,江苏苏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民间苏绣的核心技术传人,自幼跟随家中长辈学习苏绣,后师从苏绣大师,她涉猎广泛,不断钻研,潜心研究,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
 

 

 

责任编辑:水秀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