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茅山会船跻身国家级非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记者昨日获悉,泰州兴化市的清明节(茅山会船)成功通过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兴化新添又一个国家级非遗。据了解,该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共298项,清明节(茅山会船)是泰州市唯一入选的项目。

      茅山会船声名在外

      “清明节(茅山会船)能够入选为国家级非遗,是意料之中的。”兴化市非遗中心主任潘云玲说,她刚刚调到非遗中心上班时,茅山会船还没有申报国家级非遗。一次,省里在扬州举办了有关非遗的培训,她去参加了。有一位来自台湾的民俗专家在讲课时,特地提到了茅山的会船。台湾的民俗专家说,茅山的会船经过几百年风雨洗礼还能保持原生态,值得关注。

      听到台湾的民俗专家特地提到茅山会船,潘云玲特别开心:“连台湾民俗专家都关注到了茅山的会船,说明茅山会船确实名声在外,认可度非常高,所以这次能够入选也在情理之中了。”

      据介绍,兴化茅山会船延续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其祭祀的主要对象为南宋绍兴年间在此发生的山东梁山泊张荣义军抗金“得胜湖之役”、元代至正年间张士诚起兵、明代嘉靖年间抗倭斗争的“神童关之役”,以及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于此阵亡的外籍和无主亡灵。

      据悉,清明节茅山会船以茅山为中心,涉及周边1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庄。每年清明前10天,各村庄自发地以族亲或村组组成会船,每船壮丁二三十人不等,近年亦有妇女参加,自筹经费,购篙备船,经过抱(购)篙、铺船、张旗、彩化即纳福后下船试水。其间,各村庄主路口搭建彩门、空场地搭戏台彩棚,各户人家采购祭祀用品,准备宴请亲友和清明户祭。

      一镇有两个国家级非遗

      除了茅山会船外,茅山镇已经有了一个“国字号”的非遗项目,那就是茅山号子。在茅山,几乎人人都会哼唱茅山号子。如今,茅山又新增了一项国家级非遗——清明节(茅山会船)。一个乡镇,能有2个民俗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非常罕见的。兴化文史专家郭保康详解了茅山“不一般”的原因。

      年近70的郭保康老人是兴化有名望的文史专家。2007年,郭保康深入到茅山,了解茅山的历史,了解茅山特色文化的由来。他在茅山期间,曾经听当地八九十岁的老人讲,老人们小时候都喜欢在红旗大桥下的河里玩耍,经常会在浪花冲刷下的土层里找到头尖尖、身子长长的东西,有的是石头做的,有的是骨头做的。他们都将这些捡来的“不明物体”当成玩具。

      “我们一听就知道,老人们说的东西是石簇和骨簇。”郭保康说,这说明茅山很早就有人居住。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茅山的“特色文化之乡”。

      郭保康说,他每次看到茅山会船的壮观场景,就感觉像是在和历史对话,仿佛看到古代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茅山号子和清明节(茅山会船)能够入选国家级非遗,最主要的原因是活动保持着原生态,群众的参与度高,覆盖范围广。这样的特色文化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与溱潼会船同宗同源

      茅山与溱潼相隔仅15公里,在这两个地方,出现了2个相同性质的国家级非遗,相当不易。

      “追根溯源,溱潼会船跟茅山会船,应该是同宗同源而主体内容有别的两朵民俗文化奇葩。”兴化市茅山镇副镇长梅兴说,两者出现的时间基本相同,源于宋代。会船都以祭祀为主要内容,清明节当日凌晨,三更出船,五更祭祀,各船篙子手前往旧墓丛、奠祭口、古战场,以缅怀历代因战争捐躯的无名亡灵,祭祀方式如出一辙。

      梅兴说,就目前会船节举办的时间来讲,茅山会船是在清明当天,十几个邻近乡镇几百条会船集聚,非常原生态,而且仅此一天。而溱潼会船改在清明第二天。为了配合当地的旅游需要,在溱潼会船节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会船表演。

      相关新闻:

      民俗专家

      原生态文化遗产应大力保护

      “清明节(茅山会船)这种祭祀活动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跟北方的清明文化有明显不同。”76岁高龄的陶立璠老人为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今年清明,他特地到茅山观看了茅山会船。古老且气氛热烈的茅山会船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前都是在电视或网络上看过,真正到了现场,感觉不一样,场面非常壮观。”陶立璠说,茅山会船传承几百年,还能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难能可贵。它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陶立璠说,会船节当天,周边1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庄、几百条船、近万人自发参与竞渡,大家哼着号子撑着船,说明这种文化的广泛性。这种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茅山会船和溱潼会船能够入选国家级非遗,肯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陶立璠说,应该合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